時間:所屬分類:論文發表指導瀏覽:1次
一位博四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總結出一個關鍵認知:撰寫學術論文的首要步驟,并非急于通過鍵盤輸出個人理解的內容,而是先系統梳理現有研究,搞清楚“別人是怎么干的”。這一感悟,往往源于前期走了“自我感動式寫作”的彎路,直到博四階段才幡然醒悟。
一、為何“看別人怎么干”比“急著敲鍵盤”更關鍵?
論文的核心價值在于創新,而創新的前提是清晰掌握“現有研究的邊界與缺口”。這就如同蓋房子前,必須先觀察鄰居的地基施工方式、墻體建材選擇 —— 若不了解這些基礎信息,要么將房子建在松軟的土地上(理論基礎薄弱,缺乏已有研究支撐),要么蓋出與他人完全雷同的平房(研究內容重復,無創新價值)。
不少博士生曾陷入這樣的誤區:花費 3 個月時間撰寫“某理論的應用分析”章節,完成后才發現,5 年前已有學者用相同的理論框架、相似的案例做過深度研究,前期投入的時間與精力全部白費,最終只能推倒重來。可見,跳過“看別人怎么干”的環節,看似在“高效寫作”,實則是在做無用功。
二、“看別人怎么干”的 3 個關鍵維度(附實例)
1. 看“研究問題”
許多博士生定題時,常憑直覺選擇看似有價值的方向,比如“短視頻對老年人社交的影響研究”。但通過梳理現有研究不難發現:已有成果已覆蓋“短視頻使用頻率與社交滿意度的相關性”“老年用戶的平臺偏好差異”等內容,若繼續重復這類研究,本質只是“用新數據驗證舊結論”,無法構成真正的學術創新。
實例:某博士生最初計劃研究“鄉村教師流失問題”,在梳理近 10 年相關文獻后發現:現有研究多聚焦“薪酬待遇低、職業晉升難”等外部因素,卻極少關注“教師自身的職業認同衰減過程”—— 例如年輕教師入職時的職業理想,與 3 年后的現實落差如何逐步影響離職決策。基于這一缺口,他將研究問題調整為“鄉村青年教師職業認同的動態演變機制及其對離職意愿的影響”,既避開了已有研究的飽和區,又找到了具有創新性的切入角度。
2. 看“研究方法”
部分博士生寫論文時,會盲目跟風使用熱門研究方法:明明是小樣本的案例研究,卻強行采用量化統計分析;或是設計問卷調查時,未進行信效度檢驗就直接用數據下結論。這些問題,其實通過參考他人的研究方法就能有效規避 —— 比如同樣研究“企業創新能力”,有的學者采用“案例追蹤法”,有的使用“面板數據回歸模型”,關鍵在于明確“自身的研究問題,適配哪種方法”。
實例:某博士生擬研究“網紅直播帶貨的話術技巧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最初計劃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直播話術進行分類統計。但在閱讀 10 篇相關文獻后,他注意到有學者指出:“話術對消費者的影響具有即時性,僅靠文本分析無法捕捉消費者的實時情緒變化”。據此,他調整研究方法,加入“眼動實驗 + 深度訪談”,通過眼動數據記錄消費者的注意力焦點,結合訪談挖掘情緒波動對購買決策的影響,讓研究結論更立體、更具說服力。若未參考他人的方法經驗,他很可能寫出一篇“只有文本統計,缺乏實際意義” 的論文。
3. 看“研究結論與不足”
不少博士生閱讀文獻時,只關注他人的“研究結論是什么”,卻忽略了“研究不足有哪些”—— 而“研究不足”恰恰是新手最易切入的創新點。例如,一篇研究“大學生短視頻成癮”的論文在結尾提到“未考慮城鄉差異對成癮程度的影響”,這便是一個現成的研究方向;另一篇關于“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的論文指出“缺乏對教師接受度的長期追蹤”,后續研究者便可設計“1 年周期的追蹤研究”,填補這一空白。
實例:某博士生研究“社區養老服務的供需匹配問題”時,梳理文獻發現:80% 的研究結論都提到“養老服務供給不足”,但有 3 篇論文特別指出“現有研究僅統計了供給數量,未分析供給質量是否符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基于此,他將研究重點聚焦“供給質量與需求的匹配度”,通過訪談挖掘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如部分老人更需要“心理陪伴”,而非基礎的“生活照料”),再對比社區實際提供的服務內容,最終得出“社區養老服務的供需錯配,核心不是數量不足,而是精準度不夠”的結論,這一發現比重復“供給不足”的舊結論更具學術價值。
三、“看別人怎么干”≠“抄別人怎么干”,核心是“站在肩膀上前行”
需要明確的是,“看別人怎么干”并非照搬他人的研究題目、方法或結論,而是通過系統分析已有研究,回答 3 個核心問題:
① 該領域已解決哪些問題?
② 仍存在哪些未解決的缺口?
③ 自身的研究能填補哪個缺口?
這就像爬山:別人已經爬到了半山腰,后續研究者無需從山腳重新起步,而是要找到別人沒走過的小路,或是帶著更先進的裝備(如新的研究方法、更精準的數據)繼續向上攀登。這位博四學生坦言,雖然后知后覺才意識到這一點,但總比一直“閉門造車”要好 —— 畢竟學術論文不是“寫自己想寫的內容”,而是“寫學術領域需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