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CBL、PBL聯合基礎上臟腑辨證教學模式探索。方法本文以2018級針推、中醫學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和比較法,探討CBL與PBL聯合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臟腑辨證理論和實訓教學中教學效果的差異性。結果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
摘要:目的CBL、PBL聯合基礎上臟腑辨證教學模式探索。方法本文以2018級針推、中醫學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法和比較法,探討CBL與PBL聯合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臟腑辨證理論和實訓教學中教學效果的差異性。結果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學習興趣、知識的理解、中醫思維的形成、臟腑辨證能力的提升、信息分析與利用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BL與PBL聯合教學法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對接環節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對中醫思維的形成和辨證能力的提升作用值得肯定。
關鍵詞:CBL;PBL;教學方法;臟腑辨證;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是基石課程,亦是中醫基礎與中醫臨床的橋梁課程。診法和辨證是中醫診斷學兩大教學核心,診法獲取的病情資料是辨病、辨證的依據,準確的辨證結論是有效治療的前提和保證。臟腑辨證是以病位為綱,病位、病性相結合的辨證方法,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學法通過真實的臨床案例加深了學生對病、證、癥的理解及辨證思維的培養,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關注醫案本身的結論:什么病,什么證?學生主動探究、深入思考的學習能力未得以提升。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是以學生作為問題的提出者,在此基礎上基于問題的學習,而讓中醫學知識儲備少、與臨床零接觸的大一學生提出未知的醫學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考慮到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醫學勝任力”的臨床中醫師,故將真實的CBL醫案進行結構不良、情境化設計,形成PBL案例,并對PBL案例進行開放性問題設計,將CBL、PBL教學法聯合施教,用于臟腑辨證的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臟腑辨證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臨床實踐問題的能力[1-2]。本文在2018級本科生4個自然班中醫診斷學臟腑辨證教學中,分別運用CBL、PBL聯合教學法及傳統教學法,并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問卷調查和教學效果參數比較。
1對象和方法
1.1教學對象2018級針推、中醫學專業各選取2個自然班(189人)作為參與對象。隨機選取2個班(95人)為實驗組,另2個班(94人)為對照組。
1.2教學方法
1.2.1實驗組實施傳統教學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準備臟腑辨證的教學內容、CBL醫案、制作PPT等,在課堂上進行傳統講授的教學模式,以完成臟腑辨證的教學內容和一定數量的CBL醫案訓練。
1.2.2對照組實施CBL、PBL聯合教學法。
1.2.2.1CBL醫案選擇為了教學需要及設計問題的開放性,CBL醫案要有一定的難度、可教性和實用性,在前期課題精選醫案中進行篩選,將篩選后的CBL醫案進行結構不良、情境化設計,形成2~3幕PBL案例。聯合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是以精選的CBL醫案為主體,精心設計、結構不良的PBL案例為主線,讓學生以解決真實的醫學問題為目標,運用五臟一體觀的整體觀念、臨床辨證思維的思路,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完成臟腑辨證的教學目標和內容。
1.2.2.2教學形式小組討論,學生隨機組合,8~10人組成學習小組,教師課前將PBL案例第一幕及所設計的問題發給學生,學生課下閱讀教材,查閱文獻、資料,各小組成員不允許討論,在自行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同時,可發現、提出新的醫學問題,并準備匯報提綱,在下次課中,隨堂進行學習匯報并針對未解決的問題進行小組間討論,教師根據討論情況適時將PBL案例第二幕及所設計的問題發給學生,學生再次討論并完成小組總結。
1.2.2.3討論與點評小組討論中,不以結論為目標,以對知識的探究、問題的發現為導向,因此課下學生要主動參與,認真查閱相關資料,熟悉案例涉及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以及目前對該病的相關研究進展;同時要注重分工合作,力爭發現并提出案例中蘊含的理論及臨床問題;在分組討論時,倡導學術觀點自由、充分交流、相互尊重。根據學生討論情況,教師可適當點評,不以對錯為導向,可適當糾正,注重鼓勵學生思考、拓展發散思維,培養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敢于批判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3評價指標學生的問卷調查[3-4]和考試成績(筆試、操作考核、期末總成績三部分)作為評價指標。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學生問卷調查比較實驗組的學生在學習興趣、知識的理解、中醫思維的形成、臟腑辨證能力的提升、信息分析與利用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考試成績比較2組考核成績比較:實驗組理論考核成績和綜合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的實訓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中醫診斷學作為橋梁課程,天然地扮演著理論知識與臨床實際問題的粘合劑,即縮短醫學知識向臨床能力轉化的時間。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顯然無法完成這一目標。通過整理有關PBL與CBL相結合的討論式教學法在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的文獻研究中,刁姍姍等[5]的研究表明,PBL結合CBL的討論式教學,可使學生在情境中以參與者的身份去探究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臨床思維預判和診斷能力。覃星明等[6]的研究表明,PBL聯合案例教學法將能力培養放在首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體現其獨特的人才培養優勢。教是為了不教,如果學生的學習是建立在解決臨床常見問題的基礎之上,則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解除人類病痛的使命感,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從中體驗到了成就感和自豪感,進而激發學習中醫的熱情。
本文在臟腑辨證原有教學(講授、PPT、CBL案例等)的基礎上,將臨床常見且學生較難理解、內容相似的知識點進行了CBL與PBL相結合的案例設計并開展教學實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解決真實的醫學問題為目標,運用整體觀念、辨證思維的思路,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對學習主動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情境化設計和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引領學生通過深入思考、小組討論、協作學習完成臟腑辨證相關知識的內化與知識建構,有利于學生團隊合作、人文情懷的培養,學習愿望的增強、表達能力的提高以及形成性評價的實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CBL案例轉化成PBL案例環節中設計的開放性問題不局限于中醫診斷學的前沿知識,還涉及了相關學科、最新醫學動態及學生日常遇到的醫學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取新知,拓寬視野,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的熱情;對教學活動進行動態處理,即同一知識點采用不同的角度、方式設計問題,拓展思路,培養中醫思維;針對開放性問題的解決途徑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已經掌握的舊知解決未知的醫學問題,實現自我反饋,從而收獲新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CBL與PBL聯合教學法在臟腑辨證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問題的導向作用下主動探索醫學知識,在解決醫學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并拉近了理論與臨床的距離,讓學生體悟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白了運用理論知識,完成理論與臨床醫學問題間相互轉化的必要性,讓學生養成并習慣于尋找二者的接觸點和相互聯系。在研究中發現CBL、PBL聯合教學的關鍵環節是典型案例的選擇、加工,PBL導向、層次遞進問題的設計等,在以后的教學中仍需不斷完善和提升,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提高教學質量。——論文作者:楊艷秋蘭辛鍵
相關期刊推薦:《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由中國科協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重慶醫科大學承辦,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以醫學教育研究為主要內容,探討教育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反映國內外醫學教育動態,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化。引入人文、社會等相關學科的新觀念、新內容、新方法,關注醫學領域內的社會、心理、經濟和法律等問題,促進大衛生觀和大健康觀的樹立,以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及醫學教育國際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