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ESP教學和研究是當今英語教學的熱點。本文以大學IT英語教學為例,試圖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從教學內容的調整師資力量的培養與微課教學的結合以及考核方式的更新等角度探索和研究ESP模式在IT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
摘要:ESP教學和研究是當今英語教學的熱點。本文以大學IT英語教學為例,試圖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從“教學內容的調整”“師資力量的培養”“與微課教學的結合”以及“考核方式的更新”等角度探索和研究ESP模式在IT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ESP,IT英語,教學模式
1ESP的發展現狀與困境
與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通用英語相對,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指專門用途英語,即與某種特定目的相結合或與某個特定學科、行業相關聯的英語。早在1962年,國外專家C.L.Barber等人便對ESP展開了初步的研究[1]。隨后50多年,在“教學方法”“多重需求分析”“教師的定位與作用”“師資培訓”和“教材編寫”等與ESP相關的研究課題或研究領域均得到了顯著的探索和拓展。反觀國內,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陸續有國內學者針對ESP理論進行研究,且實證很少。
進入21世紀,國內ESP教學開始逐漸興起,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范疇和領域呈現多元化態勢[2]。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也出現了許多嚴重阻礙ESP教學發展的問題,比如:缺乏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明確的理論指導;缺乏充足的教學資源和足夠的師資力量;缺乏全面、合理且科學的考核方法等[3]。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能否有效提高IT從業者的英語綜合技能,對提高我國IT行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極為重要。但在眾多研究之中,將ESP理念應用于IT英語教學的探索和試驗非常稀少。
2ESP在IT英語中的應用
為適應東北亞區域經濟發展,尤其是軟件和服務外包業對精通外語的復合型IT人才的迫切需求,大連外國語大學于2004年成立軟件學院。筆者結合軟件學院的實際情況和課程設置,試圖在IT英語教學中引入以職業能力為本的ESP教學模式,并為此進行了充分的實證研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4]。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內容的調整
目前,不少高校仍然將ESP等同于傳統的EGP,在教學內容上具有明顯的自主性和盲目性,難以體現ESP教學“工具性”和“專業性”的特征。由于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專業發展方向相差較大,這就直接導致教師費時費力地備課和講課、學生卻不感興趣或不重視的尷尬局面。
基于這一局面,筆者所在的教學研究團隊針對大連外國語大學軟件學院相關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置、專業需求與實際情況,結合IT技術與培訓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聚焦于當下最前沿且最實用的IT專業技術,編寫了一套基于ESP理念的專業英語教材——《IT英語讀寫教程》。這套教材以發展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為中心,旨在通過閱讀文章、完成任務和練習促使學生逐步熟悉并掌握IT行業工作中所涉及的專業常識和英語知識。在每單元的導入部分,學生會學習到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IT崗位職責和技能表達。
這種設計在幫助學生掌握行業知識的正規英文表達方式之余,進一步加深他們對IT各領域不同崗位的了解,對日后的職業規劃有很大的幫助。另外,編者在每單元的導入部分還加入了諸如新人面試、職位描述、員工培訓、產品說明、公司介紹等聽說練習,在課后題中也包含了IT行業英語的句子和段落,試圖通過模擬真實的場景來培養學生熟練、準確地運用英語表達IT知識的能力,體現了這套教材在英語教學方面的專業性和實用性。
除此之外,基于這套教材,針對軟件學院不同專業、各類班型的實際情況,調整了原有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大綱。實驗表明,這些嘗試使學生工具型動機、融入型動機和情境型動機的強度均有所提高,對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投入度具有明顯效果[5]。
2.2師資力量的培養
教師資源的水平直接關系到ESP教學的長遠發展和全局質量,只有重視和加強ESP教師隊伍建設,多方位利用好復合型ESP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才能為今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然而,由于ESP課程本質特點要求ESP教師應具備相關專業充足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因此高校里大多數英語老師并未完成從EGP向ESP的成功過渡[6]。
筆者所在的教學研究團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采取了以下對策:一是通過“引進來”的方法,積極開展與周邊IT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培訓基地的各種資源,同時聘請具有經驗的IT從業人員或資深講師走進校園,對相關課程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培訓;二是鼓勵相關課程教師改變單一的英語教師角色,主動轉變傳統英語教學觀念,充分利用軟件學院豐富的計算機教師資源,以合作的、開放的心態尋求跨專業和學科的教師間合作,進而實現自身的語言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同步提高;三是通過主持或參與《IT英語讀寫教程》的編寫,不斷查找資料、咨詢專家,了解包括網絡學習、增強現實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經濟和信息安全等當下最實用的IT專業技術,進而不斷豐富自己對IT技術的理解、提高專業水平;四是積極參與校內校外組織的各類計算機與外語跨學科的科研活動,逐漸成為積極關注語言和專業學科最新進展的研究人員。
2.3與微課教學的結合
微課視頻能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Pad等智能設備上播放,使學生擁有掌握學習進度、自主安排學習時間的自由。為了進一步提高授課效率,筆者利用微課作為主要的教學視頻載體,針對某個IT領域的熱門話題或技術知識,錄制時間短、內容精且易使用的視頻資源。將錄制好的微課通過網絡與學生共享,并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靈活運用。
例如:在課前,利用微課導入新課主題、介紹IT行業的相關背景知識,提前介紹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方便學生預習;在課中,通過趣味視頻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通過微課中的課后習題與解答,輔助學生強化復習相關知識,進而引出后續課程的內容。為了使得微課能夠充分配合ESP教學,筆者一直以適當的專業內容為依托,緊密結合微課件、微練習和微反思等資源,恰當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呈現動態效果,通過相互合作、取長補短的方式博彩百家之長,不斷完善。
2.4考核方式的更新
能否建立健全公正客觀的考核體系,是關系到ESP模式最終成敗的關鍵步驟。當下國內仍有部分高等院校英語的教學評價以期末考試為主,這種傳統的評價體系忽略了個人的學習過程,與ESP教學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馳。因此,許多學者基于社會文化理論提出“學習潛能評價”這一新的考核方式,主張授課教師先了解評價主體的真實水平和個體特性,然后再采用“互動”和“干預”的動態評價方式,將“外部考核”與“內部考核”結合起來,將“結果導向”的考核體系變為“過程導向”的考核體系,進而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習者的成效[7]。
為了更好地配合ESP教學,筆者所在的教學科研團隊通過在線教學平臺系統地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及變化,并據此及時對教學做出相應的改進或調整。此外,為了符合ESP“參與性”和“多樣性”的原則,遵循每個人的學習發展規律,除了傳統的聽力、閱讀、寫作、翻譯等考核之外,還設計了角色扮演、辯論、演講等各種英語交際任務來檢測其語言能力。實驗證明,豐富、多樣、有趣的考核任務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既有知識,提高其實際運用專業外語的能力,還能激發其學習興趣,使其在了解學科前沿動態的同時,養成獨立思考和開拓創新的能力。
3結語
ESP是一種突出個性化和專業化的教學,與傳統的EGP教學具有較大的區別。雖然目前傳統模式的消極影響仍難以快速消除,但筆者在IT英語教學中,通過編寫專業性英語教材、培養和引進師資力量、利用微課輔助教學、加入新型考核方法等渠道,積極探索ESP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努力解決在推廣ESP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以ESP理念為核心的IT英語教學符合學生的主觀需求,明顯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效率,最終能夠滿足IT企業對相關從業者的能力要求。
參考文獻
[1]Barber,CL.SomeMeasurableCharacteristicsofModernScientificProse[J].ContributionstoEnglishSyntaxandPhilology,1962:21-43.
[2]周曉春.國內ESP研究現狀論析與前瞻[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7.
[3]周一書,嚴厲.高校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困境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56-158.
[4]邵林,劉鑫.Focusky軟件在IT英語微課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8(18):160-161.
[5]王思琦,吳美萱,蔣晴.ESP教材對大學英語學習者動機的影響研究——以大連外國語大學軟件學院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13-114.
[6]文秋芳.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1):1-8.
[7]魏嘉琦.動態評估應用于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的可行性分析[J].現代交際,2018(18):4,3.
教學類刊物推薦:《外語與外語教學》雜志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及外語教學研究的學術性刊物,貫徹“雙百”的方針,堅持“雙為”方向。尊重科學,理論聯系實際,以繁榮學術、促進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為己任。本刊刊登英語、日語、俄語及非通用語種的語言、文學、文化和相應的中外對比研究、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