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8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次
摘 要: 教師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下的發展性評價探討》論文發表期刊:《教師》;發表周期:2021年11期
《線上線下教學融合下的發展性評價探討》論文作者信息:張建林(1977—),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偏微分方程及其應用。
摘要:文章從兩種教學形式的特點出發,分析了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并基于評價目標、教學方法、學習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教學融合下發展性評價的具體實施路徑,指出了該實施路徑是當前乃至今后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發展性評價;教學融合;學生發展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各級各類學校大范圍采用線上授課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思考一些問題:線上與線下課程的教學存在哪些區別與聯系?如何讓兩種授課方式得到有機的融合和貫通?如何發揮不同授課方式的優勢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
一、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特點分析線上教學可以有效地進行即時的個體互動。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利用教學平臺的技術,學生可以在同一時間內提出不同的見解,也可以更加多元地呈現研究思路和結果。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授課平臺的公眾面板、即時問卷、視頻討論等,在單位時間內收集到更多的學生學習信息,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地做出有效的教學調整。線上教學的學習信息采集、分析、運用的方式明顯優于線下授課,是值得進行深入實踐探究和應用的。
線上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的學習資源包括學習內容的呈現、學習輔料的指導、情景資料的重現和多維度學習載體的支持等內容,其核心是更好地支持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在線上教學過程中,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適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文字、圖片、視頻以及專業文獻資料,學生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資源搜索、分析和使用。
線上教學可以更好地開展個性化的發展性評價。12發展性評價是指向學習成果達成的評價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及時的教學診斷,調整教學內容和學習過程,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進度,形成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在高等數學等大班授課的課程中,個性化的指導難以實現,即使開展了一些發展性評價活動,也不能形成即時的調整教學策略,而這些困難在線上平臺的技術支持下則較為容易解決。個性化是在高等教育大班授課中無法解決的問題,但又是促進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路徑。基于此,在線上教學的情景下,開展發展性評價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線下教學可以開展集體的、整體推進式的班級教學。而線下教學的優勢顯而易見,可以整體、大幅度地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任務,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便于開展終結性評價。在大班額的線下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可以完成基礎部分的內容學習,部分學生可以進行一些深度的思考和研究。而對一些有更高專業追求或者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必要的個性化引導和幫助的缺乏,不利于學生展開深層次的學習。
二、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基于兩種教學方式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有必要對兩種教學方式進行系統融合,形成新的教學形態。與終結性評價不同的是,發展性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評價方式,既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即時有效的分析,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解,最終形成指向課程目標的課堂教學。在以往的高等數學等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及課程密度大,發展性評價大多圍繞日常作業、常規上課表現及數量極少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為教學提供可信的具體決策信息。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也適度開展了一些項目型、研究型學習活動,嘗試了解學情,提升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但收效甚微。在學期終結性評價中,過程性評價的分值占比過大,但無法發揮過程性評價的真實價值,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評價結果大于其內在價值,無法發揮發展性評價的基本作用。
線上教學為學生帶來了多樣的學習方式,也為新的評價提供了思路。需要說明的是,線上教學并非線下教學的補充,而是兩者互相促進、有機共存,形成教學的合力。發展性評價在面對較多學生時難以有效開展,而線上教學平臺功能的不斷完善恰好為此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當代大學生是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具有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能力,也具有自我學習和完善的能力,更有主動表達自己觀點的意愿,這些都是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真面對的,把握這一特點并將其發展為學生學習的優勢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點。
三、線上與線下教學融合下的發展性評價實施路徑
(一)明確課程發展性評價目的發展性評價是促進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方法,評價應當貫穿學生學習和教師授課全過程,用評價促進學生成長,用評價改進課堂教學。因此,發展性評價的首要任務就是確立模塊學習目標、課時學習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開展指向目標的發展性評價。根據本科生的學習特點,將目標進一步分為模塊學習目標、課時學習目標兩個維度。模塊學習目標是中觀層面上的階段性學習目標,比如“二重積分”模塊中需要先確定學生通過學習能理清二重積分與積分之間的關系,能夠從二重積分的意義推斷出其存在性和準確定義,能夠分析二重積分的性質并在適當問題情景中進行應用;微觀的"二重積分的性質”課時學習目標可以界定為能夠推導或說明可積函數的有界性及積分的線性、可加性、保號性,能夠運用二重積分完成相關估值、區域面積計算,能夠推導并使用二重積分的中值定理。明確的學習目標是發展性評價實施的基礎,模塊教學和課時教學課程設計是發展性評價實施的基本結構。
(二)拓展線上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明確學習目標和評價目的之后,運用線上與線下的教學融合設計、結構化學習內容,讓學習的形式和方法為學生服務,以此進行評價。以高等數學為例,在融合教學形式上,以MOOC平臺和Maple T.A.為載體,充分利用在線教學資源,借助釘釘、企業微信、超星等網絡教學平臺,依據“目標一內容一實施一評價"的課程教學原理,開展融合性教學活動,形成新的課堂教學形態。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在內容選擇與處理、例題設計與知識拓展上體現差異;根據學生特點,開展以問題驅動與互動的線上教學活動;遵循“注重學習效果、體現學習過程、重視學習能力、兼顧價值重塑"原則,以章節測驗、線上學習情況測試、知識理解測試、互動過程表現、學習效果問卷、綜合知識測試、研究性學習和項目學習成果等方式開展發展性評價。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體現對評價數據收集的即時性、客觀性,同時注意評價結果的運用,讓評價成為促進教與學的客觀依據。
(三)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設置學習形式線上與線下兩種教學形式是互補和相互依賴的關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割裂開來,必須依據學習內容的難度和學習進度等要素來合理設計不同的學習形式。一般來說,線上學習更適合探究性的問題、實際情景問題解決、開放探索性的知識以及與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方法聯系較為緊密的知識,線上學習形式可以更好地體現時間和空間上的自由性與自主性。而線下學習更適合邏輯推理較為嚴謹、更加注重結構化的知識學習、偏重理論研究學習的知識,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更為直接的學習。線上教學形式一般需要時間較長,要注意學習進度的把握,需要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線下教學一般能夠具體地控制教學節奏,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推動更多內容的教學活動。兩種教學形式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分辨形式,可以在線上教學過程中開展線下教學來完成必要的理論學習和方法指導,在線下教學的同時也可以適時開展線上討論和成果展示,將教學的過程和評價的過程充分融合起來。
(四)把發展性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評價是伴隨著教學活動即時開展的,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目的是診斷學習,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點,通過評價分析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個性的,從而找準教學起點,制訂新的教學方案和個性化輔導方案。發展性評價是基于課程目標、模塊學習目標和課時學習目標的,無論哪種學習形式都應該是圍繞目標進行的,因此發展性評價可以打破學習形式,繼而普遍存在于線上線下兩種教學形式中。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發展性評價活動需要圍繞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和目標的達成度進行,應當避免將發展性評價窄化為自閉測驗,異化為終結性評價,而是需要將發展性評價結果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發展性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中時,無論選擇線上教學還是線下教學都會形成“目標一學習活動一收集學習信息一分析評價一調整教學策略和活動一再學習一收集分析評價信息一目標達成一圍繞下一個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的基本教學閉環。
20世紀中期有學者提出了現代課程教學理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的一致性。該觀點立足于科學教學觀,基于學生學習的課程化教學活動,旨在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各種適用于教學的新技術新方法也在不斷地影響著教育教學的進步。在高等教育領域中,仍然存在著過度關注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但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中遇到的困惑不夠關注的現象。在進行發展性評價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發現借助技術平臺開展多樣性的線上教學活動能夠彌補一些缺憾,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對當前的評價中注重終結性評價和無實質的過程性評價而言,發展性評價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中是可以實施并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
參考文獻:
[1]拉爾夫·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1業出版社,2014.
[2]王少非,課堂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