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開發和經營的載體。寧夏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充分挖掘其文化旅游資源對寧夏發展旅游業和全域旅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探討寧夏的文化旅游資源并從多樣性、古老性、獨特性、現代性
摘要: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開發和經營的載體。寧夏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充分挖掘其文化旅游資源對寧夏發展旅游業和全域旅游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本文主要探討寧夏的文化旅游資源并從多樣性、古老性、獨特性、現代性分析其特征。
關鍵詞:寧夏;文化旅游資源;特征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富足,旅游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閑暇之時的一個重要選項。旅游業的發展也經歷了由單純的游山玩水放松心情到注重學習知識、情感享受的過程。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旅游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作為文化旅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文化旅游資源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開發它不僅可以帶動旅游業的發展,更可以弘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寧夏作為全國第二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發展全域旅游對寧夏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發展全域旅游,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倡議。作為有著豐富資源的寧夏,充分挖掘其文化旅游資源顯得尤為必要。
一、文化旅游的定義
文化旅游的概念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到目前為止,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由羅伯特 • 麥金托什和夏希肯特 • 格波特的《旅游學:要素•實踐•基本原理》(1977)首次提出文化旅游這一概念。并提出“文化實際上概括了旅游的各個方面,人們可以借助它來了解彼此之間的生活和思想”。世界旅游組織對于文化旅游的定義是“人們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時所發生的旅行”,具體來說,是指通過某些具體的載體或表達方式,提供機會讓游客鑒賞、體驗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豐富其旅游體驗的活動。歐洲旅游協會在 1992 年針對文化旅游的概念做了兩個基本的定義。第一種文化旅游的概念是:人們為了滿足新的文化信息的獲取和體驗,從而離開自己原本生活的地方而去另外一個目的地的過程。另一個文化旅游的定義是: 人們為了欣賞獨特的地方文化色彩,從而參與一些景觀、遺跡等形式的文化形式,到達文化目的地的一種形式。
國內盧文偉 1992 年首次提出文化旅游,并主張建立文化旅游區,推動文化旅游的發展。之后,在國內學術界把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總結為以下四種:第一種是以郭麗華為代表的文化旅游“概念”論,認為文化旅游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種旅游產品,強調文化旅游是一種思路、一種意識或者一種方法。第二種是以蒙吉軍、崔鳳軍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品”論,認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產品的提供者為旅游產品的消費者提供的以學習、研究考察所游覽過文化的一方面或諸方面為主要母帶的旅游產品。第三種是以李江敏、李志飛為代表的文化產品“活動” 論,認為文化旅游是以觀光、參與等行為為媒介,通過了解與熟悉特定文化群體區域的文化特性來達到增加這是和陶冶情操為目的旅游活動。第四種是文化旅游“體驗”論。認為文化旅游是給游客一個機會,讓游客在當地感悟和欣賞其深厚的文化價值。
本文將引用陸嵬喆對文化旅游的定義,旅游者處于對提高自身文化知識與素養、獲得精神享受、陶冶情操等目的,通過觀光、體驗等方式,對特定的文化群體或者區域特色文化的深厚內涵進行熟悉、體驗的一種旅游活動。
二、寧夏文化旅游資源
寧夏位于我國西北部,陸地面積僅占全國 0.69,但旅游資源的類型卻占全國旅游資源基本類型的 48.4,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享有“中國旅游縮微盆景” 的美譽。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從距今 3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水洞溝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祖國母親河養育了一代代寧夏人,黃河穿越而過形成的自然景觀既有北方的雄渾粗獷,也有南方的嫵媚秀麗,被譽為“新天府”,古老的黃河文化是寧夏特有的一道風景。巍巍賀蘭,作為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是銀川平原成為“塞上江南”的重要地理基礎,雄渾六盤,六盤山東扼秦關,西鎖攏中,素有“峰高太華三千丈,險居秦關二百重之雄”之稱。如果說,自然選擇決定著文化選擇,那么,“兩山一河”恰處中華內外自然與人文多元體系的交匯地帶,決定著寧夏歷史文化的最大特點只能是多元文化。“絲綢之路”也是古代寧夏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絲路文化成為寧夏發展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軍長征時,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時,曾寫下一首氣壯山河的《清平樂 • 六盤山》,從此,六盤山蜚聲中外,紅色文化也影響著寧夏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一部《紅高粱》讓中國電影走向了世界,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是中國西北最大最著名的影視基地,已成為寧夏著名的人文景觀,也是寧夏影視文化的最好的體現。
經過漫長的歷史積淀,寧夏已逐漸成為多元文化資源的集合地。既有氣勢磅礴的大漠、黃河等景觀,也有水乳交融的塞上江南獨特風貌;既有壯麗的紅色文化;也有濃郁的影視文化;既有以沙漠戈壁為代表的干旱風景,也有以六盤山為代表的濕潤地區的綠色生態景觀。
三、寧夏文化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寧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渾厚的文化積淀,其中以紅色文化、綠洲文化和大漠黃河文化為代表,體現出多元文化的交叉,為寧夏全域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多樣性
寧夏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支點,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寧夏文化旅游資源的多樣性。多樣性主要集中體現在寧夏多元化的地貌特征上:毛烏素和騰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戈壁灘、河套平原、六盤山和賀蘭山山脈、寶湖、震湖多個湖泊濕地,如此形成差異性顯著的自然景觀特色,加之獨特的歷史遺跡,使得寧夏成為多種文化融會交流的地方;寧夏旅游資源種類多樣,185 個旅游資源單體中,39 個自然旅游資源,133 個人文旅游資源,13 個服務類旅游資源。在全國標準類型的旅游資源中,寧夏占 46 種,占全國基本類型的 48%。寧夏文化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根據資源屬性,寧夏的文化旅游資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主要以古人類文化、歷史名人文化和藝術文化為主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二是以建筑文化為主的文化旅游資源;三是以紅色文化、影視文化、黃河文化和沙漠文化為主的社會文化旅游資源;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寧夏文化旅游資源的融合性和多樣性。
(二)古老性
寧夏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燦爛的水洞溝文化;寧夏是中國巖畫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之一,是研究北方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的重要材料。全區石窟遺址 20 處,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旅游開發潛力,是我國石窟藝術的重要匯聚地。寧夏境內的古人類遺跡、歷史文化遺存古生物化石為考古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眾多的場地,從舊石器時代到人類稍晚期,中華民族先祖就在寧夏生息繁衍,給我們留下了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河套人”遺址,海原菜園遺址為代表的眾多遺址遺跡。這些都體現了其古老性的特點。
(三)獨特性
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寧夏將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結合,造就寧夏獨特的景觀,騰格里沙漠浩瀚無際,內蒙草原郁郁蔥蔥,而寧夏卻將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景融為一體,沙漠中一片綠洲,更為寧夏的神秘性增添了一份色彩,獨特的景觀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在旅游景點中,沙漠的治理卻成為又一亮點,使這里成為第一個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吸引國外游客和防沙治沙專家來一探究竟,使之成為具有價值的文化寶地。
(四)現代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銀川作為全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集現代城市時尚元素于一體,都市文化特色鮮明。融歷史、傳統、科技、會展、文藝等形態于一體,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歷史文化名城。
期刊推薦:《旅游學刊》是由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旅游學術期刊(月刊),英文刊名TOURISMTRIBUNE。反映我國旅游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旅游業實踐的新問題,推動中國旅游研究理論的現代化、研究內容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規范化,為中國旅游學術研究和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啟示。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四、寧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在全域旅游中發揮的作用
寧夏由于地處中國西北部地區,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較低,開發文化旅游資源,不但有助于擴大寧夏對外影響力,讓國內外更好地了解寧夏,而且加強寧夏與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 旅游業是個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行業,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有利于本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文化旅游資源往往蘊含著某個時期當地的政治、經濟、地理、歷史、文化、建筑、民俗、考古等各方面都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開發旅游文化資源有利于人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該地區,開闊眼界。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咸輝在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全域旅游,提高景區景點和服務設施質量,推動旅游與文化、生態的深度融合,建成一批特色旅游鄉鎮、生態農莊和農家樂,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提高旅游性價比。全面提升以 A 級景區為代表、龍頭景區為核心的旅游產品;以黃河和六盤山、賀蘭山等資源為依托,加快實施旅游休閑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打造具有寧夏特色的精品休閑度假旅游產品;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不斷增強紅色旅游發展活力;繼續主推冬季多彩民俗游、主題文化游等冬季主打旅游產品,進一步彰顯“塞上江南 • 神奇寧夏”夏無酷暑、四季宜游的品牌,唱響“讓我們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等旅游形象。打造西部獨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寧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寧夏的經濟,也可以使得寧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寧旅游。發揮寧夏作為全域旅游城市步伐,打造西部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