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現在重癥手足口病產生的原因有關現在新護理管理的制度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護理職稱論文。文章對手足口病產生的原因及治療你做了介紹。首先此病是由腸道病毒EV71所引起的一種小兒病毒性傳染病,具有傳染速度快、傳播性強、傳播途徑復雜的特點,患兒發
正確認識現在重癥手足口病產生的原因有關現在新護理管理的制度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護理職稱論文。文章對手足口病產生的原因及治療你做了介紹。首先此病是由腸道病毒EV71所引起的一種小兒病毒性傳染病,具有傳染速度快、傳播性強、傳播途徑復雜的特點,患兒發病時如不能及時接受治療,很可能轉變為重癥病例,重癥手足口病很容易引發心肌炎、腦膜炎、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并發癥。
摘要:目的 觀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情,分析總結重癥手足口病的護理要點。方法 對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加強病情觀察,并做好相關臨床護理,觀察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除1例患兒入院時已經出現呼吸系統衰竭癥狀,轉入重癥監護室后,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于當天死亡,其余24例患兒均治愈出院。結論 對于手足口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認真做好重癥病例的病情觀察工作和護理工作,對于提高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重癥手足口病;病情觀察;護理職稱論文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簡稱DFMD,又被稱為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小兒病毒性傳染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性高熱、手足出現皰疹以及口腔潰瘍等[1]。重癥手足口病是指患兒手足口病在發展過程中病情加重,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癥狀,甚至威脅患兒生命。因此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在治療護理過程中,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筆者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病情觀察及護理的要點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論文網推薦:《護理與康復》,《護理與康復》雜志社是浙江省衛生廳主管,浙江省護理學會主辦的護理學術研究期刊,創刊于2002年12月,歷時4年。在廣大作者的呵護,讀者的支持下,堅持質量第一,面向臨床護士,不斷創新,持續穩步發展。2002年本刊被浙江省衛生廳納入職稱晉升二級期刊目錄;2004年榮獲中國學術期刊首屆執行優秀獎;2005年被浙江大學納入職稱晉升二級期刊目錄;2006年榮獲浙江省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2007年由雙月刊改月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25例患兒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在6個月~5歲,平均年齡為18個月,其中1例患兒入院時已經出現呼吸系統衰竭癥狀,轉入重癥監護室后,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于當天死亡,其余24例患兒均治愈出院。入院時均表現有持續高熱、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以及呼吸促、心率增快,四肢發涼等。經相關檢查發現,有2例患兒已經出現腦膜炎、3例患兒出現心肌炎、5例患兒出現血壓失常。
1.2病情觀察
1.2.1病情分期 手足口病病情分為Ⅳ期:Ⅰ期手足口出疹期、Ⅱ期神經系統受累期(即重癥手足口病早期)、Ⅲ期心肺功能損害期,包括心肺功能衰退期、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恢復期。從病情觀察的第2個時期開始即為重癥手足口病的病情[2]。重癥手足口病的各個病情分期無明顯界限,如果在早期(Ⅱ期),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病情很快進入Ⅲ期,導致患兒心肺功能衰竭。因此醫護人員應嚴密觀察手足口病各時期的病情發展變化,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降低病死率。
1.2.2生命體征監測 患兒入院后,對患兒的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常規監測和記錄,3次/d。持續高熱者,體溫38.5℃~39℃,1次/h;39℃以上,1次/30min。積極給予物理和藥物降溫,并觀察降溫效果。若年齡<3歲,精神差,持續高熱不退,血壓偏高,應給與心電監護。
1.2.3觀察神經系統受累癥狀 醫學研究發現,手足口病病毒具有嗜神經性,病毒可以在患病早期侵犯患兒的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醫護人員應對3歲以內的患兒進行嚴密觀察,重點觀察患兒是否出現持續高熱、精神差、嗜睡、易驚、肢體抖動,極度煩躁等神經系統受累癥狀。
1.2.4觀察呼吸系統癥狀 特別注意觀察呼吸的頻率和節律。觀察是否出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嘆息樣或抽泣樣呼吸。觀察是否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癥狀:口吐白色、粉紅色、血性泡沫樣痰。手足口病患兒出現呼吸系統衰竭,很容易引發神經源性肺水腫,是導致重癥手足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3]。
1.2.5觀察循環系統癥狀 重癥手足口患兒,末梢循環較差。患兒肢體較涼,在四肢作靜脈穿刺時較難回血,扎止血帶時,在遠心端可見明顯的皮膚蒼白。用母指推壓患兒足后跟,放松后,血流恢復較慢,時間往往大于3s。若皮膚出現花斑,特別是四肢出現大理石樣斑紋,提示病情危重。
1.3臨床護理
1.3.1高熱的護理 體溫38.5℃以下不主張退熱,體溫超過38.5℃主張以物理降溫為主,多喂水,可給溫水擦浴[4]。體溫超過39.0℃,除遵醫囑給與藥物降溫外,頭部及大血管處可置冰袋。頭部用冰,①可以降溫,②保護腦細胞,降低腦組織的耗氧量。自制冰袋:用患兒干凈的紙尿褲(大號)充分浸水濕透,放入冰箱冷凍,待紙尿褲結冰至松軟適宜時拿出敷在患兒整個頭部,既經濟又實用。
1.3.2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處于陌生的環境,護理人員應以和藹可親的態度,關心、體貼、愛護患兒,稍大點的患兒,要以鼓勵的方式取得配合。
1.3.3皰疹護理 主要采取保護措施為主,修剪指甲,以防抓破皮疹,引發感染,必要時可用小布套套住患兒的小手。
1.3.4口腔護理 可用維生素B2粉直接涂在患兒口腔潰瘍部位,口腔潰瘍嚴重的患兒,可局部涂丁卡因甲紫,促使創面快速愈合,降低發生細菌感染的幾率[5]。
1.3.5飲食護理 給患兒適當補充營養,讓患兒多飲水,多食用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的食物,少食用堅硬刺激性食物。
1.3.6并發癥護理 手足口病患兒最常見的并發癥有肺炎、心肌炎、腦膜炎、腸道感染等,其中以肺炎和腦膜炎最為嚴重,出現持續性高熱、嘔吐、精神萎靡,甚至出現抽搐、昏迷、腦水腫等。因此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發現并發癥癥狀,做好搶救準備。
2 結果
我科2014年5月~9月收治的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1例入院時已經出現呼吸系統衰竭癥狀,轉入重癥監護室后,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于當天死亡,其余24例經密切的病情觀察、臨床治療和護理后,全部治愈出院,住 院時間6~10d,平均住院時間為8.2d。
3 討論
我科對2014年5月~9月收治的25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除1例患兒死亡外,其余24例患兒均治愈出院,該研究結果表明密切觀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病情,并進行優質的臨床護理,可有效提高患兒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