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成為規劃編制的重要出發點與落腳點。韶關市山水城風貌要素特征明顯,本文以韶關為例,探討了構建國土
摘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是落實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抓手。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構建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成為規劃編制的重要出發點與落腳點。韶關市山水城風貌要素特征明顯,本文以韶關為例,探討了構建國土空間規劃語境下總體城市設計分析與規劃路徑的方法,并提出了構建系統化景觀風貌的保護策略和思路。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山水城市;總體城市設計;韶關
1韶關市自然地理格局概況
韶關位于南嶺中段南麓,地跨北江、東江兩大水系,武江和湞江在韶關匯合成北江,如圖1所示。韶關市外圍分布三列弧形山系和其間兩列河谷盆地,北列為蔚嶺、大庾嶺;中列為大東山、瑤嶺;南列為起微山、青云山。山與山之間形成的峽谷隘口構成南北交通孔道,自古就是北方及長江流域與華南沿海之間重要的陸路通道。韶關境內共有梅關古道、烏逕古道和西京古道三條古驛道。古驛道路線依水而行,與湞江、武江走向一致。北江作為溝通南北物資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航道和水上交通線,使沿岸各城市和集鎮因航運而逐漸繁榮,京珠高速、樂廣高速、南韶高速、武深高速、汕昆高速、大廣高速連通盆地之間的交流。整個城市的發展空間主要依托盆地,在山地之間依山而建,呈帶狀生長。
2城市空間形態發展演變
韶關市中心城區的空間形態演變主要分為四個階段:①古代關城建設階段,時間為公元265年~1916年。該階段城市秉承背山面水、三江匯流的“南北通衢”交通優勢,使得曲江縣成為南部重要的商貿關口、稅收中樞,城市呈現出三山三江河谷、依水而興的特征。②近代城市建設階段,時間為1916年~1949年。該階段城市負陰抱陽,是南嶺“孔道”,韶關成為用兵必爭的政治軍事重鎮。抗戰時期作為廣東省臨時省會,城市擴張、拆圍修路、跨水擴張是該階段的主題。③新中國初期階段,時間為1949年~1978年。該階段韶關市在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承接了廣州、佛山的大量軍工、骨干工業企業,20世紀60年代小三線建設催生了多個工業組團,如南郊韶鋼、韶冶,北十里亭片區、工業大道片區等。本階段城市主要為工業組團據點沿路擴展。④改革開放至今階段,時間上主要從1978年至今。2000年以后,城市推動產業升級和產業園區建設,帶動了城市組團的發展及新城區的建設,與主城區沿水系、道路相連,形成線面結合的指狀結構,沿水系、沿道路填充。隨著城市總體形態的演變,中心城區逐步形成從“山水尋隙”到“納山向水”隨著組團擴張連接的特征,韶關從在山水“限制”下的尋隙建設逐漸走向整體發展,現行規劃將芙蓉山納入中心城區,其余山體半圍合,山水從建設限制要素轉化為內部風貌要素。
3城市總體風貌要素特征與存在的問題
3.1山要素分析
總體格局呈現出三峰鼎立、群丘環繞的特征。地勢北高南低,整體又有兩旁向中部遞降的趨勢,四周山巒環抱。地貌形態明顯,類型主要為流水地貌(占比75%)與喀斯特地貌(占比21%);以山地丘陵為主;河谷盆地分布其中,總體特征是海拔低、坡度平緩,是韶關市農業與城市建設的主要用地。韶關市區四周山體所形成的城市景觀眺望點有利于向城區俯視,同時山體視覺中心又吸引著城市目光。
3.2水要素分析
韶關市境內河流主要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湞江(北江上游)、武江(北江一級支流)從東西兩向貫穿市區,呈羽狀匯入北江。韶關河流眾多,主要江河除“三水”外,還有南水、滃江、新豐江,大小支流呈葉脈式密布,都源于高、中級山地,且切割性很強,兩岸壁立的峽谷甚多,水流湍急,河道比較陡,流量大。城內5條重要景觀河道,河水清澈,兩岸環境良好,是城市亮麗的風景線,更是具有識別性與標志性的濱水空間。江岸縱觀帶形成城市軸向區域,具有高度的可達性和可游覽性,8座跨河橋聯系東西向跨江水運交通,橋上觀城望山,是天然的城市景觀視線廊道。韶關市坐擁山水資源及宜人的生活環境,三江六岸地區連接著韶關的山體、城市、公園及林地,是構筑城市生態網絡系統的重要自然生態廊道,也是韶關人豐富的城市生活集聚的公共區域。城市建設區外圍濱水岸線以生態駁岸為主。
3.3城要素分析
城市建設格局總體呈現出山圍水匯,古城格局,具有與山水高度吻合的特征,如圖2所示。新城網格化城市肌理與古城魚骨不對稱狀城市肌理對比明顯,街區尺度不同。濱江岸線利用不足,形成建筑滿鋪與山體阻隔兩種肌理。新區沿山體基線成片開發,道路阻隔;舊區開發散落自由布局,垂直山體基線滲透建設。依水靠山,排屋、梳式、自由式結構肌理。湞江、武江、南水、滃江、北江干流、新豐江等各大小支流呈葉脈式密布全市,形成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中心城區鐵路交通主要為京廣鐵路和韶贛鐵路,聯通北京、廣州、江西。圍繞中心城區形成環形高速路系統,分別為韶關北環高速、南韶高速及樂廣高速。中心城區范圍內共有三個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灣頭歷史文化街區。廣富新街、開平路歷史文化街區及白土歷史文化街區;兩個歷史風貌保護區,分別為風度北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和下湖村歷史風貌保護區。
3.4現狀存在的問題
(1)山要素方面的問題。周邊山體與城市天際線協調生硬,建筑布局與高度未考慮與山體的關系,山體視線受到建筑干擾,導致城市山脊線顯露受阻,視線廊道體系有待完善。
(2)水要素方面的問題。濱水空間以通過性人行道為主,缺乏駐足停留、舉行濱水活動的節點空間,無法凝聚人氣。建筑連續面寬超過60m,建筑群體量密集,阻擋了通向江邊的視線通廊,空間感壓抑。
(3)城要素方面的問題。舊城風貌喪失,遺存的歷史建筑質量有待提高,歷史城區內僅剩部分騎樓老街,而且建筑質量差;居住以多層建筑為主,風貌各異;行政辦公以政府大體量大樓為主;商業除“百年東街”屬仿古新建騎樓外,其余以大體量商業廣場為主。
4總體城市設計策略
4.1謀劃城市風貌總體定位
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總體城市設計中,確定了韶關市南嶺山水古邑、粵北品質都市的總體城市風貌定位。延續自然山水格局,保留嶺南文化與古邑歷史遺韻,塑造傳統與現代融合、生活與生產協調、歷史與發展并存的文化山水城市。順應韶關產業發展和品質提升的需求,重視風貌塑造和管控,助推城市建設品質的提升,塑造粵北產城融合的高品質現代都市形象。
4.2構建多層次分體系總體城市設計內容體系
結合對韶關市現狀山、水、城要素的問題分析和總體風貌定位,進一步提出延續格局、提升品質、開放共享三大發展目標,從而保護城市風貌格局,構建景觀風貌特色,形成面向區域的形象展示節點,最終實現完善韶關山水城市景觀風貌的目的,如圖3所示。
4.3建立“三帶五核五廊八區”的景觀風貌結構
本次總體城市設計提出構建“三帶五核五廊八區”的總體景觀風貌結構,如圖4所示。保護山水城空間格局,打造武江觀光體驗帶、湞江生態保育帶、北江城市發展帶;三江口灣區、韶冶灣區、同古洲灣區、白土灣區、生態灣區五大景觀核;黃崗山生態走廊、天子嶺生態走廊、南水河觀光走廊、回龍山生態走廊、觀音山生態走廊五大景觀廊道;構建八大風貌分區,即魅力都市風貌區、文化古邑風貌區、山水宜居風貌區、文教新區風貌區、現代產業風貌區、禪宗文化風貌區、生態鄉村風貌區、山地茂林風貌區。點線串聯,形成區域廊道總體資源。
5結語
山水城市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中應重視對自然地理格局的研究,重點研究山要素、水要素與城要素,并將其作為總體城市設計的重要分析方向,構建多維度、體系化的規劃內容體系,從而實現對山水城市總體風貌格局的系統性保護。——論文作者:俞敏
相關期刊推薦:《房地產世界》雜志創刊于1993年,江西省出版總社主管,江西人民出版社主辦,是中國最早的房地產類經濟雜志。報道房地產市場、行業新聞,提供物業產品品鑒和置業資訊服務的月度雜志。主要包括,解讀影響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重大事件,及時捕捉行業內先進的產品和理念,為置業者提供房地產投資的有效信息,并記錄因房地產業的急劇發展而改變的社會生態。希望通過雜志的報道來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