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的回顧深圳建市以來的婦幼健康事業發展歷程,總結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未來的發展思路。方法采用文獻檢索方法,對知網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并篩選文獻,結合地方志、年鑒等本地貯備資料等,對深圳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總結和分析
摘要:目的回顧深圳建市以來的婦幼健康事業發展歷程,總結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未來的發展思路。方法采用文獻檢索方法,對知網和萬方數據庫進行檢索并篩選文獻,結合地方志、年鑒等本地貯備資料等,對深圳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總結和分析。結果深圳市的婦幼健康事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萌芽階段、成長階段以及發展完善階段。深圳建市以來,取得了諸多可喜的成績。建立了婦幼衛生健康體系,壯大了婦幼健康人才隊伍,提高了婦幼健康水平,實現了婦幼信息化建設,發展了社區婦幼保健。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包括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流動人口的婦幼保健服務相對不足,婦幼保健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充分,事業經費投入不充足。結論應順應“大健康”理念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深圳市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發揮好社區婦幼保健的“網底”功能,提高預防意識;改進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提升服務質量。
關鍵詞:深圳市;婦幼健康;發展歷程
婦幼健康作為衡量一個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深受深圳市政府的重視。深圳市自建市以來,不斷加強婦幼健康體系的建設,加大對婦幼保健事業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婦幼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孕產婦死亡率由1991年的25.8/10萬下降至2018年的3.16/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38‰下降至1.45‰。婦幼衛生服務的公平性也不斷提高,服務項目內容不斷多樣化,婦女兒童的生存權、健康權和發展權得到了充分保障。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與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在新時期下,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如何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快速適應新時代下社會與人民的需求,值得人們思考。本研究將回顧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過程,總結經驗,完善不足,以開拓求實、發展務實的理念面對新的挑戰。
1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
深圳市成立于1979年,原名寶安縣。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建市前的萌芽階段(1949-1979年),建市后的成長階段(1979-2000年)和發展完善階段(2000年以后)。建國初期,寶安縣的婦幼保健事業以推廣新法接生,降低孕產婦及新生兒的死亡率為主。1956年,寶安縣婦幼保健站成立,內設婦產科、兒科和化驗室[1]。1959年,寶安縣婦幼保健站開始開展了對子宮脫垂、宮頸炎以及念珠菌性陰道炎等常見婦科疾病的診治工作。此時的婦幼保健事業還處于萌芽階段。1979年建市后,原寶安縣婦幼保健站改為深圳市婦幼保健所,所內職工共16人,負責全市的婦幼保健工作。婦幼保健事業的主要工作內容從新法接生逐步延伸到積極開展孕婦產前檢查、加強婦女保健和兒童保健的系統性管理。1982年,深圳市婦幼保健所更名為深圳市婦幼保健院,1985年,深圳市婦幼保健研究所成立,同年,市婦幼保健院對全市5000多名婦女開展了婦科疾病的普查普治工作。兒童保健方面則開始了兒童保健系統管理模式的試點工作。1986年,市婦幼保健研究所聯合深圳市人民醫院婦產科舉辦了第一期“深圳市婦幼保健醫師培訓班”,并且在全市開展了每月一期的孕婦學習班,為深圳市婦幼健康人才的培養以及婦幼知識普及提供了基礎。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母嬰保健法》,并制定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九十年代兒童發展綱要》,標志著我國婦幼健康事業步入法制時代。深圳市也積極貫實施“一法兩綱”的相關規定,大力開展母嬰保健事業的發展,“九五”期間,深圳市頒布實施《深圳市婦女發展規劃(1996-2000年)》和《深圳市兒童發展“九五”規劃》。同年,深圳市衛生局及婦幼保健院舉辦“愛嬰健康教育班”,提出力爭在2年內把深圳打造成“愛嬰城市”[2]。1999年,市政府制定實施《深圳市孕產婦系統保健分級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孕產婦產前產后的保健工作。2000年,全國開始實施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降消”項目,深圳市也積極參與其中,項目取得顯著成效。同年,深圳市榮獲“全國兒童工作先進城市”[1]。為了進一步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深圳市于2001年提出,在1996年頒布制定的《深圳市婦女發展規劃(1996-2000年)》的基礎上,依據《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00-2010年)》《廣東省婦女發展規劃(2001-2010年)》,以及《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結合深圳市婦女健康的特點,制定并頒布了《深圳市婦女發展規劃(2001-2010年)》[3]。規劃中指出,要提升婦女整體素養,進一步保障婦女的各項權益。要建立健全生育保險制度;保障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加強性傳播疾病,如艾滋、梅毒等疾病的預防控制;注重女性心理疾病;提升女性生殖健康狀況等。同年,深圳市政府還頒布了《深圳市兒童發展規劃(2001-2010年)》。規劃就關于如何提高兒童健康水平提出了幾個目標,包括降低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全面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完善兒童醫療保障機制;重視兒童疫苗管理、五官保健;加強兒童心理疾病預防;提高兒童健康素養等。截止到2010年,深圳市已基本實現了婦女兒童發展的規劃目標,并且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的規劃綱要———《深圳市婦女發展規劃(2010-2020年)》和《深圳市兒童發展規劃(2010-2020年)》[4]。新的綱要中,進一步明確了婦女兒童健康指標參數,指出在2020以前,要將孕產婦死亡率降低至15/10萬,嬰兒死亡率降低至4‰。2016年,深圳市啟動了中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積極推動公共場所母嬰設施的配置完善。2017年,深圳市政府發布《健康深圳行動計劃(2017-2020年)》[5],計劃旨在全方位的提高深圳市市民健康指數,讓居民享受更為完善的健康醫療服務,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2019年,中央頒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同年明確了深圳市要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示范區的目標任務,打造“國際標桿”城市,也為深圳市婦幼保健事業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與要求———擴大優質醫療服務供給,全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探索國際化醫療人才培養模式[6-7]。
2取得的成績
2.1深圳市婦幼健康網絡的建設在深圳市建市之前,原寶安縣的婦幼衛生事業發展極度落后,1979年,全縣僅有一家婦幼衛生機構。建市后,深圳市的婦幼衛生事業得到了極快的發展。深圳市成立僅5年,全市的婦幼衛生機構已發展到5家,截止到2018年底,深圳市已擁有10家婦幼保健院,其中,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四家,婦幼保健機構總床位3662張。形成了一套以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為基礎,區婦幼保健院為紐帶,市婦幼保健院為龍頭,相關科研教學機構為技術補充的婦幼健康網絡。為全市婦女兒童提供集預防、醫療、保健及健康教育等為一體的系統性服務。
2.2深圳市婦幼衛生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發展深圳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視婦幼衛生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截止到2018年底,全市婦幼保健院衛生技術人員合計5964人,執業醫師數達到2208人,注冊護士2585人,其他技術人員377人,管理人與和工勤技能人員分別為220人和539人,見表1。自2013年以來,醫護衛生技術人員人數基本都保持逐年穩步上升。深圳市全市婦幼保健院衛生技術人員年均增長率保持在7.66%左右,其中執業醫師年均增長率為8.36%,注冊護士年均增長率為6.67%。
2.3深圳市婦幼健康水平的不斷提升深圳市自成立以來,當地婦女兒童的健康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1991年深圳市孕產婦死亡率高達25.8/10萬,嬰兒死亡率高達19.38‰,截止到2018年,深圳市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都有大幅下降,分別為3.16/10萬和1.45‰,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8.3/10萬,嬰兒死亡率為6.1‰),見圖1。已提前完成深圳市政府提出的《深圳市婦女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深圳市兒童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對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及嬰兒死亡率的目標。婦保方面,產婦建卡率在2018年已達到99.71%,產后視訪率達95.73%,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6.6%和94%[8]。兒保方面,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為89.93%,同比增長3.59%[8-9]。見圖1。
2.4深圳市婦幼保健信息化的建設為了實現對衛生數據的信息化管理、采集、分析和儲存等功能,深圳市于2003年啟動了全市的區域信息建設工程,并開始了對婦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統,也就是MCIS的探索。2011年,廣東省發布《廣東省婦幼衛生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方案》,以建立一套實現省內不同地區間的婦幼信息數據的共享交換的電子系統[10]。深圳市也于此期間開始進行對深圳市婦幼信息系統的設計升級。目前,深圳市婦幼信息系統覆蓋了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的婦幼保健相關業務活動,基層衛生業務體系信息系統實現了全市600多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業務活動統一高效管理的目標,充分滿足了婦幼保健領域信息采集的需要,并已實現與省信息管理平臺進行數據交換的功能[11]。婦幼信息系統的建立使深圳市的婦幼衛生事業走上信息化時代,為婦幼保健機構提供了數據管理平臺,同時也為相關衛生部門提供了數據監測平臺。
2.5社區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社區婦幼保健服務充分保障了婦女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衛生服務可及性,增加了服務對象的就醫便利性,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研究表明,社區婦幼保健服務有助于提高早孕檢查率、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以及7歲以下兒童管理率,降低孕產婦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以及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并且有助于促進孕產婦及兒童心理健康建設[12-13]。截止到2016年,全市社康中心共630家,年診療人次達3201.12萬次。社康中心作為婦幼健康網絡中的“網底”部分,不僅幫助落實了孕產婦分級管理制度,完善了婦幼保健網絡的建設,在保障基層居民對婦幼健康需求的同時,也分擔了婦幼保健醫院的業務壓力,提高了婦幼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14]。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婦幼保健》于1986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創刊,本刊在國內外有廣泛的覆蓋面,題材新穎,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的特點,其中主要欄目有:婦女保健、兒童保健、調查研究等。
3存在的問題
3.1發展不平衡深圳市婦幼保健事業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二是區域與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人口增速過快,婦幼衛生技術人員的增速無法滿足迅速增加的人口需要。深圳市人口年均增速為10.2%,而婦幼衛生技術人員的年平均增速為7.66%,明顯低于人口增速[8]。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深圳市老年人口占比僅1.76%,人口數量以青壯年居多。已婚孕齡期婦女的數量持續增長,流動已婚育齡婦女占全市已婚育齡婦女的77.69%,將進一步加劇對婦幼保健服務的需求。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為各個區屬婦幼保健院之間的發展規模不一,服務能力有一定差距。以福田區婦幼保健院為例,福田區婦幼保健院共開放床位800張,全院工作人員多達600人,而大鵬新區婦幼保健院,僅開放床位121張,全院工作人員也只有263人,同為二級婦幼保健院,兩院之間的醫療服務水平,可接納的患者人數都相距較遠。雖然大鵬新區人口密度低于福田區,但由于其流動人口占比大,導致其婦幼保健的工作難度更大。因此,如何讓全市各個區之間的婦幼保健機構發展平衡,合理布局,進一步完善全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統籌規劃值得我們思考。
3.2深圳市流動人口婦幼保健服務水平相對不足深圳市的流動人口居全國首位,截止到2017年,非戶籍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比為65.30%,戶籍人口年均增速為7.1%,而非戶籍人口年均增速高達為25.4%,約為戶籍人口增速的4倍。非戶籍已婚育齡期婦女占全市已婚育齡期婦女比例高達77.69%[11]。預計到2020年,深圳市流動人口將達到1077.66萬人。流動人口由于人口流動性大,所以難以集中管理,且普遍學歷不高,婦幼保健意識薄弱,導致其尋求婦幼保健服務的主觀能動性意識較差[17-18]。張艷等[17-18]研究顯示,坪山新區常住孕產婦平均系統管理率為82.34%,而流動孕產婦平均系統管理率僅為41.72%,新區報告接受過生殖健康服務的外來女工僅占21.08%。要保障流動人口婦幼健康狀況,不僅需要為他們提供婦幼醫療資源,增加對流動人口婦幼保健的經費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流動人口的婦幼保健意識,提高他們的健康素養,普及婦幼健康教育,讓他們從主觀上了解婦幼保健的重要性,以帶動提高流動人口的婦幼保健水平。
3.3婦幼健康人才的缺乏深圳市的婦幼事業呈現出“起步晚、基礎差、需求高”的發展特點。由于深圳市建市較晚,其本身的醫療教育資源相較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是比較落后的。這也導致了深圳市在短時間內難以培養大量本地婦幼專業人才。長久以來,深圳市都是靠向外吸引,向內引進來填補人才不足的短板。從人才隊伍結構上來看,截止到2018年,婦幼健康人才的醫護比為1∶1.17,仍未達到國家十三五規劃要求的1∶1.25的標準,說明人員配置方面仍有待提高。從人員穩定性來看,由于大部分護理人員實行聘用制,且工作強度大,薪資差距大,導致這部分人員的流動性較大,穩定性不足[19-20]。從人才培養機制上來看,部分醫院忙于業務,注重人才的使用,忽視人才培養,未能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訓體系,影響人才的工作積極性與工作能力,進而導致醫院服務水平的止步不前。從人員質量上看,社康中心工作人員在婦幼專業能力上較為欠缺,導致其婦幼服務能力較弱,居民信任度較差,進而影響社康中心婦幼工作的展開。
3.4經費投入的不足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支持。深圳市衛生事業的經費的投入體現為每年逐步增加,但投入占比仍然不足的特點。截止到2018年,深圳市衛生事業經費投入占全市財政支出比重僅為4.46%[8]。現行的公共衛生服務年均補助標準僅70元/人,遠遠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21]。除此之外,各個區之間的婦幼衛生經費的劃撥也存在不平衡的問題。以婦幼安康工程項目為例,龍崗區的婦幼安康工程投入僅為80萬元/年,同南山區的795.22萬元的年投入相比差距甚遠。且龍崗區降低貧血患病率專項行動的經費幾乎缺失,在預防艾滋病、乙肝等重大項目上的資金上存在缺口,導致項目難以推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各個區之間婦幼健康事業發展的不平衡性[22]。
4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4.1進一步加強對婦女兒童主要健康疾病以及新型疾病的預防控制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曾經嚴重影響婦女兒童身心的健康的疾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隨之而來的是新型疾病的出現和流行,主要包括艾滋病、乙肝、梅毒、宮頸癌及乳腺癌,以及婦幼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如產前產后抑郁、兒童孤獨癥等[23-27]。加之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高齡產婦群體的孕期保健及身心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因此,如何加強對新型婦幼健康疾病的預防監測,滿足群眾對婦幼保健的新需求顯得尤為重要。深圳市政府應大力推進孕產期疾病篩查,為感染了艾滋病、乙肝或梅毒的孕產婦及所生嬰兒提供及時全面的干預措施,預防阻止此類疾病的母嬰傳播發生。應加大對母嬰傳播疾病的健康教育,使民眾,尤其是流動人口提高相關預防保健意識。應加快推進對宮頸癌及乳腺癌的預防篩檢及早診早療項目,降低婦女宮頸癌及乳腺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加大對孕產婦及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從社會支持,家庭幫扶入手,保障婦女兒童的心理健康建設;加強高齡孕產婦群體的保健服務,整合婦幼保健資源,提升深圳市整體的婦幼保健水平[23]。
4.2進一步加強社區婦幼保健服務工作社區婦幼保健是婦幼保健網絡系統中的基礎及“網底”部分,承擔了基層婦幼保健的職能。社區婦女保健涵蓋了婦女青春期、新婚期、孕期、產褥期以及圍生期保健。并負責常規疾病診療、雙向轉診、孕產婦的產后視察等服務工作。社區兒童保健則涵蓋了預防接種、新生兒家庭視訪、兒童健康檢查等項目[11]。社區婦幼保健項目的良好開展能進一步推動婦幼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普惠性。目前,大部分社康中心由于規模較小,專業人員設備等配備不足,導致整體服務能力較差,無法滿足居民需求。深圳市應認真貫徹落實社區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根據深圳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目標,合理規劃社區健康中心的資源配置。應加大對社區健康中心的財政投入,根據其服務需求建立合理的服務設備配置標準[24]。加快推進全科醫生培養,家庭醫生簽約制度,調整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人才結構,進一步提高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服務能力,增加居民信任度。建立合理的職稱晉升機制,保證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大型醫療機構應發揮自己在專業領域的人才設備優勢,不斷下沉資源,協助社區健康中心婦幼保健服務的建設發展,讓社康中心在婦幼保健領域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使民眾享受到更為便捷的婦幼保健服務。
4.3保障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平衡由于歷史原因以及深圳市本身的人口特點,導致深圳市各區之間,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之間的婦幼保健事業的發展狀況有較大差異。流動人口在孕產期保健參與度明顯低于戶籍產婦,并且其在乙肝、艾滋病及宮頸癌等疾病感染率上明顯高于戶籍產婦[25-28]。因此,應加大對流動人口、貧困人群以及弱勢群體的婦幼保障力度。堅持國際人口大會上提出的“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目標,為所有人提供同質均等化的婦幼保健服務。積極開展婦幼健康教育,培養婦幼保健意識,提高婦幼健康水平。應根據各個區的人群結構與婦幼保健需求,合理配置相關資源,保障各個區之間的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平衡。各個婦幼保健機構之間應加強相關的合作培訓活動,努力提升深圳市全市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水平。
4.4改進婦幼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婦幼專業人才是保障深圳市婦幼健康事業發展的基礎。2014年,深圳市開展了“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29]。截止到2016年,共引進398名醫療高端人才來深工作。同年深圳市政府積極推動包括中山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在深的建設項目,并鼓勵支持與國內外著名醫學中心開展合作項目。這些措施都大大改善了深圳市婦幼保健學科基礎薄弱的狀況。但是,引進人才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如何發展壯大深圳市本地的教育資源,保證深圳市婦幼保健學科的建設發展,培養本地婦幼專業人才才是更需要我們重視的問題。如今,深圳市作為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應該把握機遇,積極展開與國內外高端醫療教育機構的合作,充分發揮教育機構的優勢,鼓勵他們來深辦學,發展深圳婦幼保健學科;聯合培養,塑造國際化優秀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鼓勵已就業醫護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重視護理人員的職業發展,不斷優化全市婦幼保健機構的醫護比,建立一支與國際標桿城市相匹配的婦幼專業人才隊伍。——論文作者:任佳靜,謝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