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在目前現實狀況下重點要使廣大的應用目標主體一農民,具備信息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當前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稍有能力的農業勞動力大都外出經商或打工,對留守的老弱婦孺來說,信息的需求意識、推廣意識、接收意識都是一個高難度的工程。
論文摘要:在目前現實狀況下重點要使廣大的應用目標主體一農民,具備信息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當前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稍有能力的農業勞動力大都外出經商或打工,對留守的老弱婦孺來說,信息的需求意識、推廣意識、接收意識都是一個高難度的工程。
本文選自《農業經濟》是由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主管、遼寧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農業經濟類中文核心期刊。《農業經濟》雜志內容貼近于“三農”,服務于“三農”,既注重農經學術理論研究,亦關注現實“三農”問題,力求理論與實際相連,學術與實踐相通,反映農業與農村經濟改革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觀點,交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與改革發展的經驗,介紹國內外農業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村經濟建設與發展服務。是廣大“三農”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當前,我國農業信息工作存在著基礎設施薄弱、組織體系不夠健全、信息資源分散、農民信息素養不高、信息人才缺乏、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與成果轉化之間脫節嚴重等諸多問題。我國地域廣闊,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差別大,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而農業科技的區域性特點又特別明顯,因此,搞好區域性農業信息化建設,對推進當地農業科技的推廣、培育現代農民、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發展當地農業產業經濟具有深遠意義。
溫州地處東南沿海,經濟發達,但縣域之間經濟差別大;地少人多,外出經商多,在家務農少;丘陵地帶的特點意味著縣域間的氣候差別大,農業產業群豐富多樣;計算機網絡等硬件設施條件相對良好,走在全國、全省前列,這是溫州市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的最大優勢。除信息公路之外,信息源和信息使用者成為問題的關健所在。
自2003年以來,依托“溫州農網”、“浙江農民信箱”、“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以及“農村文化資源共享”等一系列工程,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溫州市農業信息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據不完全統計,至2011年上半年,溫州市通信城域出口帶寬共89.6Gb/s,農村電話用戶125萬戶,行政村通寬帶率為93.4%,行政村有線電視通達率為90.0%橫向比較,這些指標都居浙江省前列。早在2007年末,溫州市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計算機30.7臺,遠遠高出浙江全省19.38臺的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末,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計算機37臺,其中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26臺,意味著70.3%的農村家用電腦已接入互聯網,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到2012年上半年,溫州全市“浙江農民信箱”注冊用戶數超過22.95萬戶,鄉鎮開通率達到100 %,村級的聯絡點建設率達到100 % ,培養村聯絡點信息員6326人,“浙江農民信箱”逐步成為農業部門發布政策信息、氣象信息、技術信息和農資信息的一條重要途徑。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程全市共建成5798個終端點,行政村建點率達100.00%,培訓相關技術人員4197人。溫州農網建設也初具規模,全市共建成9個分中心,鄉鎮信息服務站194個,占鄉鎮總數的70 %,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二級信息服務網絡。這些工程的迅速推進有效地提高了農村信息化應用水平和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識,為下一步全面深入地推進農村信息化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溫州的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還是存在不少問題。深入分析目前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才能對癥下藥,發揮各方力量,切實找出對應解決的有效措施。
一、溫州市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的方面
1.多方為政影響農業信息化重點工程投入
雖然溫州市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省乃至全國當屬前列,但目前總體上仍存在著許多薄弱環節,全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真正的領導部門、綜合協調部門和責任部門,有多個部門領導,名義上是齊抓共管,其實是各自為政,不可避免地出現重復建設,資源分散,責任不明確,注重形象工程,而常規、具體工作很難到位。
2.農民農業信息素質的培養較為棘手
在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的主要技術研究基礎己經具備,進一步推進農業信息化的關鍵應該在基層農村,在農民信息素養的培養。充分重視農民的信息應用技能培訓是溫州農村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這是解決信息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在目前現實狀況下重點要使廣大的應用目標主體一農民,具備信息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當前農村,文化程度較高的、稍有能力的農業勞動力大都外出經商或打工,對留守的老弱婦孺來說,信息的需求意識、推廣意識、接收意識都是一個高難度的工程。
3.農村信息化應用平臺建設滯后
溫州現有的涉農網站各有特色,但各自為政,信息分散,缺乏統一整合的全面的權威性綜合信息發布平臺。調查結果顯示,面對眾多網絡站點,農民朋友感到茫然失措,無所適從。
4.信息資源重復建設嚴重
信息資源分散,原創性不高,區域特點不明顯,信息的真實性、實用性、時效性不高,影響了農民和涉農企業利用信息的積極性。現有的涉農信息由不同部門管理,基層信息采集力量比較薄弱,導致各網站宏觀信息多,區域性的針對性強的原創的微觀信息少,信息服務缺乏個性化。
5.農業科研信息機構發揮作用較弱
地區農業科研信息機構未能真正融入當地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其豐富的信息資源、人才資源尚未發揮最大效益。
6.溫州縣市之間經濟實力差距較大
溫州市縣域之間收入差距巨大,全市目前尚有139個欠發達鄉鎮。
7.綜合型信息人才缺乏
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所致,目前在溫州農村,信息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都非常缺乏,更別提集多種技能于一身的綜合型人才了。農業信息產業化尚處十起步階段,對其他行業未形成足夠的投資吸引力,除電信外,自動化、環境、生態、化工等行業涉足農業信息化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市農業信息化的進程。
溫州作為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居全省、全國前列,搞好農業信息化建設有許多優先條件,應該承擔起為全國同類地區或后來者提供經驗借鑒少走彎路的責任。地區農業信息化建設重點應該在基層。以農業行政部門為主導,充分發揮當地農業科學研究、科技管理、科技推廣等單位的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打造地區門戶網站,建立完善鄉村兩級硬件網絡建設和組織體系,著力培養提高農民和農業企業經營者的信息素養,真正推進溫州市農業信息化進程。
二、溫州農業信息化推展的策略建議
1.政府主導各職能部門開展信息服務
收集、加工、分析、發布農業信息,根據農業信息制定政策,指導農業生產和經營,降低農業風險,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在當前,農業信息化建設應以官方為主。一可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二可以保證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的公益性,穩定信息人才隊伍,有利于農業信息化的健康發展;二是可以保證基礎設施的投入。
2.完善農業信息申報制度
目前我國尚沒有建立健全的農業信息化法規,地方政府有必要制訂農業信息中報制度和實名制,政府職能部門嚴格把關,保證信息質量真實性、有效性及知識產權等,維護農業信息化主體的權益并積極促進信息的共享。
3.整合農業信息資源實現一站式服務
3.1做大做強“溫州農網”
大力整合各部門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資源,建立起全市統一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形成信息的收集、傳遞、分析、發布、共享體系;應根據各地農村、農民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提供統一的農業資源環境、農業政策法規、農業市場供求、農業技術咨詢、農業監測預警、特色生態農業服務、遠程教育、生活娛樂等信息服務。
3.2借助“浙江農民信箱”實現資源共享
近年來浙江省“百萬農民信箱”已深入人心,在農村影響良好。進一步抓好農民信箱的宣傳和推廣,憑借“浙江農民信箱”這一成熟平臺,充實各欄目內容,打造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網絡信息源。
3.3進一步完善四級信息網絡
溫州作為經濟較發達地區,硬件網絡建設居全省前列。但由于溫州地區區域差異大,平原鄉鎮與山區農民的文化素質差別大,通過電腦接收信息還有不少困難。在現階段,應嘗試通過電視、熱線電話、短信服務、信息員及農技員走村入戶、送科技下鄉、上門培訓等多種媒介形式向農民傳遞農業信息。
3.4重點建立健全鄉村兩級信息化服務組織
建立覆蓋溫州市所有鄉鎮、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經營大戶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重點抓好“溫州農網”建設,使之建設成為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業信息服務的龍頭。
3.5分層次開展農業信息教育培訓
應該針對不同文化層次和和信息需求,開展分層次的農業信息教育培訓,同時培訓內容應符合農民需求。從調查培訓對象情況分析,參培人員就業針對性不強,大部分人員認為對就業沒有幫助,有的甚至對培訓內容已遺忘。因此,針對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訓,不僅要進行普通的電腦操作培訓,更重要的是應該讓農民朋友了解主要的農業信息網站,有哪些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欄目信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業信息產業化建設
目前信息資源建設與信息服務多以公益性為主,在信息服務運作過程中創新服務機制,引入公司化的激勵約束機制,采取企業化的運作體制有利于提高信息資源建設的質量,有利于擴充信息服務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從而開發出更好地信息服務產品。
5.充分發揮農業科研信息機構功能
5.1搜集、研究國內外最新農業信息化研究動態
主動搜集、研究國內外最新農業信息化的研究動態,與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加強合作交流,在本地區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共享。
5.2參與舉辦各類信息利用技術培訓班
溫州市農科院信息所作為重要的師資力量來源,應該經常組織開展信息素養培訓,提高農民、農場主、農業企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營者對科技需求的愿望和信息素養,培養農民讀者群,提高農業信息應用能力。
5.3編寫農技科普讀物
溫州市農科院信息所負責編輯《溫州農業科技》,浙江省農業廳《浙江現代農業》為農民提供適合當地特色的最新農業實用技術,為政府部門提供最新農業信息化信息,為農技人員提供技術交流的平臺。
農業信息化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工程,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一定會出現許多新的更高效的發展模式,因此本文提出的促進溫州市農業信息化發展對策也將在以后的實踐中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金愈雪,溫州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溫州農科院,副教授
[2]李靖華. 浙江省農業信息化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4(1): 128-129
[3]浙江省科技廳. “浙江農民信箱系統開發與應用”項目通過專家鑒定[EB/OL].
[4]浙江省信息產業廳信息化管理處. 實施農民信箱工程, 建設數字新農村[EB/OL].
[5]郭恩臣. 山西農業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問題不容忽視[EB/OL]. 中國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