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27所屬分類:免費文獻瀏覽:1次
摘 要: 領導科學
《職場性別差異化管理的難點與領導者的統籌藝術》論文發表期刊:《領導科學》;發表周期:2021年09期
《職場性別差異化管理的難點與領導者的統籌藝術》論文作者信息:劉鏡(1981-),女,河南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講師,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性別與創新;趙曉康(1965-),男,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
【摘 要】性別差異是組織日常管理中客觀存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環境的影響,組織中員工的性別差異體現在崗位匹配差異、社會分工差異、生活壓力差異、社會輿論壓力差異、行為特點差異、思維特點差異、社交方式差異七個方面。領導者管理不同性別員工時面臨著三個方面的困難:員工自身性別固有印象約束了其個人潛力,領導者觀念中性別固有印象抑制了員工的可塑性,社會大環境對兩性印象的禁錮約束了員工潛能。對此,領導者需要善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藝術,為員工提供家庭幫助計劃,采用差異化的職業生涯促進策略,鼓勵不同性別員工做擅長的事情,整個社會也需要倡導積極平等的性別文化。
【關鍵詞】職場;性別差異;性別管理;領導者;統籌藝術
男性和女性作為一個社會中的兩極,他們的分工與人類社會發展變遷息息相關。農耕文明時代,男性在體格與力量上相對女性優勢更為明顯,因此,男性往往在狩獵、耕地、戰爭等活動方面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優勢。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文明變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除一些重體力勞動崗位和特殊崗位之外,大多數崗位對男性和女性從業者的身體素質要求沒有顯著差異。當男性和女性的差異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交互作用時,就會通過社會影響男性和女性的角色,進而表現出其勞動分工不必然是父權制主導的態勢。誠然,男性和女性存在著天然的生理構造區別,再加上幾千年來不斷傳承的社會文化傳統以及性別固有印象,組織日常管理仍然無法回避不同性別員工在職場中的差異。因此,深入了解職場中員工的性別差異表現,并識別性別差異化管理的難點,有利于領導者有效地管理員工;探究統籌領導不同性別員工的藝術,有利于全面而充分地激發員工活力,提升組織管理效率并改善管理效果。
一、職場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差異表現隨著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提高,更多的女性能夠通過系統的知識學習和專業訓練在職場中與男性同臺競技,雖然在多數崗位中,女性員工的能力并不遜色于男性,但是職場男性和女性之間仍然存在著一些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崗位匹配差異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性別分工與工作分工緊密相關。農耕文明時代,男耕女織是社會生活的普遍狀態。當前信息科技時代,雖然大部分行業中性別分布比較均衡,但仍然存在著服務行業中女性從業者人數較多、建筑行業中男性從業者人數較多等現象。另外,出差較多的工作崗位,往往是男性居多,并且在組織出差任務分配中,也會考慮到出差人員的性別搭配問題。這中間既有男女先天生理差異的限制,也有后天性別固有印象的影響。這不但體現出不同性別員工崗位匹配的問題,還體現出不同性別員工之間的搭配問題。
(二)社會分工差異
由于男性和女性存在著天然的生理差別,且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與融合之中,家庭分工與社會分工兩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最終二者的社會分工和家庭分工相對固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家庭分工和社會分工差異。一般來說,女性心細手巧,更富有耐心;男性更富有力量和進攻性,因而男性的分工更多是解決家庭外部的事務。在男女雙方比較優勢下,中國就表現為“男主外,女主內”的總體分工傾向。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整個社會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更多的女性步入職場,更多的男性也開始承擔家務勞動,但總體上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傾向。當然,現在也出現了新的社會現象,對于女性收入顯著高于男性的家庭,男性主動或被動承擔起更多的家務勞動,這實際上是夫妻雙方基于比較優勢在家庭中所形成的新的博弈平衡。
(三)生活壓力差異
在中國,存在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傾向。一般來說,養家糊口的責任主要在于男性,所以男性往往承擔著更多的生活壓力,成家立業是擺在每一位成年男性面前的課題。相對而言,隨著更多的女性步入職場,她們也期望通過勞動獲得收人來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雖然同一工作崗位對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相同,但總體來看,女性掙錢的思想壓力小于男性。由于社會未對女性掙錢養家及事業發展形成較高的期望,所以一部分女性在生活中存在“掙到錢更好,掙不到也無所謂"的心態。男性的生活壓力則是個人期望和社會期望的雙重疊加,這種期望是長期的社會文化照拂對男性觀念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響。
(四)社會輿論壓力差異
男性之所以承擔較大的生活壓力,除傳統的社會及家庭分工模式之外,還有社會輿論壓力。在中國,對男性成功的定義更多聚焦于事業層面,所以男性在經濟收入及社會地位方面會感受到來自周圍輿論評價的壓力。或許是由于男性對于成功的渴求更加強烈,在職場中男性往往占據著領導崗位。而女性事業發展的黃金期與婚育期重合,導致她們對事業投入的精力有所分散。加之,社會對女性事業發展的期望不高,女性的社會輿論壓力要小于男性。因此,一部分女性存在著“退路"的想法,即如果工作上無法取得成就,那么至少還可以回歸家庭。若男性陷入此種情境之中,則可能會受到社會尊嚴、自我認同與家庭期望的多重壓力。在父權制的社會體系下,中國大部分家庭表現為男強女弱的家庭結構。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多數中國家庭男女地位比較平等,但是當一個家庭呈現女強男弱的結構時,身處其中的男性的心理可能會由于社會輿論壓力而產生微妙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婚姻關系失衡。另外,在當前社會中,很多非常優秀的女性反而在擇偶時面臨著一些困境。這些現象都是傳統社會分工所留下的性別固有印象所致,并對不同性別員工形成了相應的社會輿論壓力。
(五)行為特點差異
染色體差異是兩性生物學差異的開端,但是,兩性的分化并不完全是由性腺分泌的性激素決定的,社會文化、性別刻板印象和大眾傳播媒介也是固化性別行為特點不可忽視的因素。不同的社會文化給予不同性別角色相應的定位,盡管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域內都是保持著父系社會的制度,但是少量族群內部仍然保持著母系社會制度。這就揭示了文化對于性別行為的塑造作用,在此之上形成了相應的性別固有印象,一旦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超出了性別形象和行為的預期,就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的糾正或懲罰。因此,職場男性身體特征上體現為高大、剛強,具有更強的攻擊性;女性體現為細心、溫柔、有耐心,更富有同情心。他們的性別行為特點又進一步主動或被動地強化了他們的職業選擇方向以及崗位選擇方向。(六)思維特點差異
有研究表明,男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相對強于女性,女性更傾向于比喻性和故事性思維方式,比較容易受到個人情感的影響;男性發散思維的流暢性要優于女性,但女性的語義測驗結果則優于男性。"
男性和女性的思維的確存在差異,但并無高下之分,而是各有千秋。女性的感性思維能夠使女性更好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從而在組織中體現出更強的溝通能力。男性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使男性更傾向于不采用情緒化的方法參與決策,從而在考慮問題時更加理性,更關注目標,更少猶豫。然而,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并不是簡單的二維劃分,他們也會隨著社會環境、組織文化、個人情況等方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比如,組織中一些工作能力非常出色的女性,她們往往具備理性思考方式;相對而言,也有一些男性考慮問題周到細致,呈現出一些“暖男”特質。這實際上是不同性別員工與外部環境不斷產生交互作用之后最終形成的思維方式與行為風格。
(七)社交方式差異
職場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差異還體現為社交方式上的差異。中國人習以為常的飯局文化,也與社會分工密切相關。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模式下,男性往往外出應酬,女子則需要遵守“三從四德",大多數女性從最初就喪失了外出社交與談判的機會,也就形成了女性相對應酬較少的社會固有印象。雖然現代社會有更多的女性加入職場,但組織中女性擔任領導的相對較少。當女性員工脫離了社會固有印象,表現出男性常見的競爭性和獨立性,并在事業方面積極進取時,往往會被貼上“女強人"“大女人”“女漢子”之類的標簽,這反映出社會固有印象對女性員工的影響。對于一些職位高、能力強的女性,過多的社交活動會使其在平衡工作與家庭之間關系時具有更大的難度。事實上,大多數職場女性在職場社交中處于邊緣化的狀態,工作之余更多考慮家庭需求,不僅包括家務需求,還包括照顧老人、孩子的需求,相對來說,她們有更少的時間及意愿去參加以酒文化為主的社交活動。
二、職場性別差異化管理的難點
(一)員工自身性別固有印象約束了其個人潛力在社會環境的浸潤和熏陶下,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員工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性別固有印象的影響。女性一般被塑造為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耐心細致等形象,男性則被塑造為堅毅果敢、富有領導力等形象。當員工受到后天社會文化所構建的性別固有印象影響后,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行為。因此,一方面,組織內的員工可能傾向于使個人性別形象和社會角色認知保持一致,以避免在組織中陷入鶴立雞群的窘境或遭受到異樣的眼光;另一方面,組織內的員工可能會由于性別角色分工觀念的約束而抑制自我潛能,組織中多數女性對職業發展低期望和男性對個人職業發展高壓力就折射出了這個問題。事實上,當前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遷,女性在工作能力方面并不遜色于男性,但是大部分女性或者是沒有擺脫性別角色分工的觀念,或者是無力改變性別社會分工的局面,選擇了主動降低職業期望或放棄職業生涯,最終未能充分釋放個人潛能。而男性將外界對自身的期望轉化為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訴求,無形中會平添不必要的壓力,形成了思想包袱。
(二)領導者觀念中性別固有印象抑制了員工的可塑性
如果領導者對男性和女性持有固定而籠統的看法,那么將會形成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女性在職場中所面臨的天花板效應,實質上是刻板印象對于女性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是“男主外,女主內",尤其是當女性面臨生育問題時,有些領導者可能認為女性對家庭的照顧會影響其工作,從而放棄對其培養和關注,使得其喪失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因此,領導者只有破除這種固有觀念,才可能不拘一格地提拔女性員工。另外,一些領導者對女性的能力、性格等還存在刻板印象,事實上,員工實現工作目標,是員工之間溝通、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或者是技術的探討在起主要作用。值得關注的是,多元文化碰撞為性別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鮮的土壤,男性和女性都在競爭中不斷學習對方的優點。有些人認為“雌雄同體”的員工在職場中更具備競爭優勢,其實就在于這類員工集聚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勢,在職場中更具競爭力。因此,領導者需要有海納百川的魄力,避免刻板印象對自身觀念的束縛,更好地激發組織內員工的活力和創造力。(三)社會大環境對兩性印象的禁錮約束了員工潛能
無論是員工個人對性別的印象,還是領導者對于不同性別員工的印象,歸根結底,都無法脫離社會大環境而獨立存在。事實上,這是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對人類思想與行為不斷浸潤的體現。文化傳統與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變革密切相關。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在發生變革,社會對于女性雖然較以往更加寬容,如更多的女性可以接受教育、可以走出家庭邁入職場,但是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社會性別觀念和分工方式的慣性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改變,女性仍然承擔著家務等瑣碎又耗時的家庭事務。因此,女性和男性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所塑造的文化氛圍及行為范式成為從思想上禁錮女性潛能、從行動上引導女性行為的重要因素。
三、領導者的統籌藝術
(一)善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藝術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既是一句俗語,也作為一條經驗被廣泛運用到組織實踐中。其中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在異性面前都具有強烈的表現欲望及表現行為,會引起人體內多巴胺水平的提高,進而使人感到興奮與充滿活力;二是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及行為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增加了二者合作的契合度。另外,男女搭配比例也遵循“二八定律”,心理學家發現,在一個組織中,兩性員工的比例為2:8時,工作效率最高。
(二)為員工提供家庭幫助計劃女性進入職場,意味著其可能要面臨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雖然更多的男性也開始承擔部分家務,但是短期內“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模式不會發生劇烈的變化。一些家庭的男士主動承擔起更多的家務,一些家庭則是依據夫妻雙方工作收入的比較而定。但無論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工作和家庭沖突的問題是擺在已婚員工面前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組織可以適度實施彈性工作制度,使員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而不是陷于工作與家庭矛盾的焦慮與徘徊之中。另外,組織還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工作方式,這樣可以減少員工的通勤時間,使員工有更加飽滿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采用差異化的職業生涯促進策略長久以來,中國社會和家庭對男性寄予了更高的職業發展期望,因此,男性更注重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實現。對男性員工來說,組織應該更加重視其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協同考慮個人發展目標與組織發展目標,幫助其明晰在工作實踐中達成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可行通道。
相對來說,雖然近年來中國女性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不斷提升,但由于傳統文化的長期浸染,社會和家庭對于女性的職業發展期望相對較低,導致部分女性對自身職業發展并沒有十分明確的目標。尤其當部分女性遭遇到工作與家庭沖突時,可能會選擇放棄工作回歸家庭,這導致許多女性的職業生涯發展出現斷層,進一步減少了女性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實現的可能。因此,女性職業生涯的發展任務更為艱巨,組織要幫助女性明確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進一步采用權變的方式促進女性職業生涯的連續性,在此基礎上幫助其實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四)鼓勵不同性別員工做擅長的事情
由于生理的或社會環境的影響,男性和女性存在著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差異。雖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是取長補短便可相得益彰。組織可以基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別特點,考慮將其安排在更合適的工作崗位上,使其能力、意愿與工作崗位相匹配,進而增進其工作效能。但是,這中間需要避免性別固有印象的“一刀切”問題。雖然大部分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內存在著女性占比低的情況,但是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一部分女性在STEM領域內表現出卓越的能力。因此,觀念更新、技術更迭、教育手段優化、組織內競合關系等一系列因素不斷推動著不同性別員工在組織內行為不斷趨同。然而,在短期內,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異不會立刻消失,組織仍然需要適度采取差異化的用人策略。
(五)倡導積極平等的性別文化從一開始,傳統的社會分工將家務勞動賦予女性,意味著女性從最初便喪失了和男性在職場上公平競爭的平臺與實現個人夢想的機會。如果整個社會對女性的角色定位和認同不發生實質性改變,想要徹底達到男女平等,前方還有漫漫長路。幸運的是,教育不但是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力量,還是性別平等的有力推手。已有研究表明,高學歷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要顯著低于低學歷女性的家務勞動時間。另外,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應用,減少了家庭成員投入家務勞動的時間,可見,科技的進步有助于擺脫性別固有印象。此外,隨著更多的女性從事STEM領域,許多女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女性的創新與工作能力不斷得到認可,這將為女性贏得更加友好的文化環境。政府應積極塑造轉變性別固有印象的輿論氛圍,持續宣傳,使大家更好地為女性提供實現個人夢想的機會與平臺,而不是將女性定位為弱勢群體,停留在女性保護制度建設層面。
參考文獻:
[1]馬國義.淺談兩性思維差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