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下文簡稱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乙肝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甚至會發展成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我國是乙肝的高流行國家,目前并沒有研發出治療乙肝的特效藥物,所以注射乙肝病毒疫苗成為預防乙肝、控制乙肝
摘 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下文簡稱乙肝病毒)感染是導致乙肝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甚至會發展成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我國是乙肝的高流行國家,目前并沒有研發出治療乙肝的特效藥物,所以注射乙肝病毒疫苗成為預防乙肝、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手段。筆者參考了近年來的文獻資料,對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發情況進行綜述。
關鍵詞:乙肝疫苗;研發;現狀;展望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下文簡稱乙肝疫苗)是一種提純的乙肝表面抗原,主要的作用是預防肝炎。接種乙肝疫苗后,會對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刺激,從而產生保護性抗體。體液中存在這種抗體,只要遇到乙肝病毒,抗體就會發揮作用,抑制感染,同時又不會對肝臟產生損傷,讓人體具備免疫乙肝病毒的能力。乙肝疫苗研發至今,已經經歷了三代,本文將依次展開闡述。
1 乙肝疫苗的研發歷程
1.1 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PDV)
20 世紀 70 年代末,法國最先研制出 PDV。時隔兩年,美國的 PDV 也通過了 FDA 的批準,開始投入使用,并將 PDV 命名為 Heptavax。血源性乙肝疫苗中的丙種球蛋白超過 90%[1],它是乙肝疫苗免疫后從血液中采集的乙肝抗體效價的血清或者血漿,再通過低溫乙醇法制備成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我國開始在乙肝高發地區使用血源性乙肝疫苗的時間是 1986 年,之后將其納入到國家計劃免疫規劃中。經過數十年的推廣和應用,證明血源性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能夠預防并且控制乙型肝炎的發生。但與此同時,血源性乙肝疫苗也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可能帶有血源性傳播的某些疾病。根據我國衛生部的要求,2001 年以后,PDV 不再投入使用 [2],繼而出現的是第二代乙肝病毒疫苗。
1.2 第二代:基因工程乙肝疫苗
第二代疫苗又被叫做基因工程重組乙肝疫苗,指的是通過 DNA 重組技術,在酵母細胞或者哺乳動物細胞的基因中插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片段 [3],經過體外的培養增殖,形成乙肝表面抗原。收集表面抗原及提純后進行相關制備,從而得到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由于原材料取材非常方便,并能夠進行工業化的培養,所以疫苗的生產規模更大,價格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
現階段,乙肝病毒基因通過以下 4 種途徑在真核細胞中表達。(1)把 S、S1 或者(和)S2 基因重組質粒轉為中華地鼠卵巢細胞等哺乳動物細胞,再用轉化的中華地鼠卵巢細胞株通過動物細胞大批培養制成乙肝疫苗 [4]。(2)在疫苗病毒 DNA 的非必需區插入 S、S1 或(和)S2 基因,組建成三重質粒轉染中華地鼠卵巢細胞,其中包含疫苗病毒 DNA 和乙肝病毒基因,然后用轉染的細胞培養制成乙肝疫苗。(3)把 S、S1 或(和)S2 基因重組質粒轉為酵母,通過發酵轉化酵母細胞株,然后制成乙肝疫苗。(4)在昆蟲核多角體病毒 DNA 非必需區內插入 S、S1 或(和)S2 基因,組建成蝶蛹與家蠶,其中含有 HBV 基因以及昆蟲核多角體病毒 DNA 三重質粒轉染[5],最終培養制成乙肝疫苗。
以上 4 種表達途徑各有特點,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 HBsAg 蛋白,能夠分泌到細胞外面,抗原的提純比較簡單,可以正確的糖基化,整合外源基因后,不會輕易的丟失和重排,所以適用于大規模、連續性的工業化生產。酵母表達系統能夠讓 HBsAg 糖基化 [6],具有非常理想的免疫原性,但產物卻無法大量的進入細胞外,所以破碎細胞提純出抗原的步驟比較繁瑣。由于疫苗病毒的基因組容量很大,能夠插入外源基因的非必需區也很多,同一時間表達許多外源基因,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多價活疫苗的發展。
1.3 第三代:合成肽乙肝疫苗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內外將乙肝疫苗的研究重點開始放在乙肝病毒前 S 基因方面。美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已經研發出了人工合成的前 S 多肽 P120-154,并且在人體和黑猩猩上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前 S 多肽 P120-154 的免疫原性極強,黑猩猩在免疫后,能夠產生滴度很高的保護性抗體,從而免于乙肝病毒的侵襲。人工合成的前 S 多肽乙肝疫苗能夠讓對酵母疫苗、血源性疫苗沒有反應的人產生抗體。
模擬 HBsAg 部分氨基酸 110 ~ 137 的順序以及化學合成的 HBsAg 多肽的抗原性很弱,如果要增強其免疫原性,則要和破傷風類的毒素相互偶聯,形成復合蛋白分子,使用這種復合的蛋白分子制作疫苗,可同時預防破傷風和乙肝。
2 乙肝病毒疫苗的現狀及未來展望
現在國家統一采購的以及市面上見到的均為重組乙型肝炎疫苗,該類疫苗主要是由哺乳動物細胞和酵母細胞通過基因重組等手段制備而成,主要現狀如下。
2.1 哺乳動物細胞乙肝病毒疫苗
從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的乙肝表面抗原,基本是天然的,因此被認為是發展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重要系統 [7]。1988 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研發出的哺乳動物(CHO)細胞重組乙肝疫苗被批準上市,這種疫苗中含有 S 和 PreS2 兩種抗原成分。20 世紀 90 年代初,我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和長春生物所等機構共同研發出了中國地鼠卵巢細胞(CHO)所表達的基因工程乙肝病毒疫苗。之后的幾年,蘭州生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華北制藥集團、武漢生物研究所、北京華爾盾公司等都得到了批文,每年生產的乙肝疫苗多達 200 萬~ 600 萬支。
2.2 重組酵母乙肝疫苗(YDV)
美國 Merck 公司首先研發出了重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1986 年,經美國 FDA 批準后開始應用,商品名是 Recombivax HB。1989 年,SKB 重組啤酒酵母乙肝疫苗(Engerix-B)同樣獲得美國 FDA 的批準。二者的區別是 [8]:Engerix-B 含有的酵母蛋白< 5%, Recombivax HB 含有的酵母蛋白< 1%。隨后,日本武田制藥、熊木、鹽野義、綠十字和美國安進等機構研發的 YDV 也相繼上市。我國的深圳康泰生物制藥公司、天壇生物技術公司每年生產的 YDV 分別是 6 000 萬支、3 600 萬支,兩家公司都采購了美國 Merck 公司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技術。上海生物研究所采購了 SKB 公司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原液,每年的產量多達 2 000 萬支。世界衛生組織(簡稱 WHO)是全球最權威的疾病臨控機構,目前,WHO 已經將乙肝納入需要消滅的病種 [9],可見對乙肝的預防極其重視。1991 年,WHO 建議兒童注射乙肝疫苗。1992 年,世界衛生大會倡議:五年內各國在免疫擴大計劃中納入乙肝疫苗。截至 2011 年,全世界把乙肝疫苗接種納入到免疫計劃中的國家共有 179 個,中國便是其中之一。當前最主要的乙肝疫苗產品有以下幾種。
(1)Bimmugen。日本血清化學研究所(Chemo-Sero Therapeutic)研制而成,在日本的上市時間是 1988 年,主要的銷售公司是藤澤公司。中國、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各國已經計劃將其上市。
(2)Engerix-B。英國 Edinburgh 大學和 Biogen 公司共同研制,HB 疫苗由山啤酒酵母制成,SKB 公司獲得銷售授權。1992 年,Engerix-B 在全世界的銷售額超過 4 億美元;1996 年,增加到 5.7 億美元;截至 2000 年,銷售額是 7 億美元。在全球暢銷的處方藥物中,銷售額排在第 68 位。
(3)Recombivax。負責銷售的是默克公司,由 Chiron 公司提供乙肝疫苗的生產技術,在美國,唯一可以和 Engerix-B 競爭的疫苗產品便是 Recombivax[10],盡管 1992 年的銷售額只有不到 1 億美元,但短短四年后,便達到了 4.4 億美元,血源性 HB 疫苗、重組酵母菌 HB 疫苗各占銷售量的一半。1999 年,銷售額是 3.1 億美元,全球處方藥排名 147 位。
(4)Gen-hevac-B。這是法國巴斯德梅里公司(Pasteur Merieux)研制的 CHO 細胞 HB 疫苗,上市時間是 1988 年。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中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目前還在進行臨床試驗,陸續投入市場。
相關期刊推薦:《生物化工》(雙月刊)創刊于2015年,期刊是國家期刊主管部門批準創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由江西省科學院主管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36-1336/TQo讀者對象從事生物化工研發的高校師生、科研人員、廠礦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本刊主要登載生物制藥、生物能源、環保、微生態制劑、化工新材料等生物化工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導向性的評論與綜述,同時刊登重要科學問題討論、研究簡報和新技術新方法和學術專著介紹等。
3 結語
如今,乙肝疫苗已經發展了三代,在血源性疫苗被淘汰之后,第二代疫苗被廣泛應用于全球各國家和地區,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接種后會出現無應答反應以及毒株變異,最終造成免疫逃逸。第三代是 DNA 疫苗,目前的研究尚處于動物實驗的起步階段,無論是理論依據還是實驗結論都不夠成熟,接種疫苗后的安全性還需要時間去驗證。但筆者堅信,在信息、科學飛速發展的 21 世紀,DAN 疫苗的研發必然會有質的飛躍。